《黃帝外經》 摘要

第一章《陰陽顛倒篇》

 

黃帝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若天也!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遺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聞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被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其守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於萬際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形全,精與神合乎?

鬼臾區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巔倒之術也。世人皆知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巔倒之術也。」

鬼臾區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

岐伯曰:「巔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鬼臾區復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帝引天師之論也。帝非不知顛倒之術,明知故問也,欲盡人皆知廣成子之教也。

回本頁首

 

第二章《順逆探原篇》

 

伯高太師問於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知顛倒之術,即知陰陽之矣。」

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於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順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順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余與帝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絕欲而不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為境所移也,煉氣而勿為物所誘也,保精而勿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

伯高曰:「天師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則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過死則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順之之功也。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誨哉!」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伯高之問,亦有為之問也。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生克之門也。今奈何求生於順乎!於順處求生,不若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

回本頁首

 

第三章《命根養生篇》

 

伯高太師復問岐伯曰:「養生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並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賜人以長生之命,地賜人以長生之根。天地賜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則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於精之中,魂屬陽,魄屬陰;魂超生,魄超死。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內存則生,外遊則死。魂最善遊,由於心之不寂也。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於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靜也;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精欲動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須也,無火則水不安,無水則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動者,由於腎水之涸也,補先天之腎水以制心,則精不動而心易寂矣。」

陳遠公《外經微言》曰:「精出於水,亦出於水中之火也。精動由於火動,火不動精安能搖乎?可見精動由於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安心為利精之法也。」

回本頁首

 

第四章《任督生死篇》

 

雷公問曰:「十二經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經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山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繫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統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膞,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雖督脈止於齦交,任脈止於承漿,其實二脈同起於會陰,止於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於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前,循環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二脈分之則為二,合之則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於陰,故名陰脈之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督脈名陽脈之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之脈余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於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脈之經絡,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談得精,好入神。」

回本頁首

 

第五章《陰陽二蹻篇》

 

司馬問曰:「奇經八脈中有陰蹻、陽蹻之脈,可得聞乎?」

岐伯曰:「《內經》言之矣。」

司馬曰:「《內經》之言,治之未驗,或有未全歟?」

岐伯曰:「《內經》約言之,實未全也。陰蹻脈,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起於然骨之照海穴,出內踝上,又直上之,循陰股以入於陽。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於目下鳩,屬於目眥之精明穴,合足太陽膀胱之陽蹻脈而上行。此陰蹻之脈也。陽蹻脈足太陽膀胱之別脈也,亦起於然骨之下申脈穴,出外踝,下循仆參、郗於、跗陽,與足少陽會於居膠,又與手陽明會於肩腢、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於胹俞,與足陽明會於地倉、巨膠,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會足少陰腎經之陰蹻下行。此陽蹻之脈也。然而陽蹻之起止,陽始於膀胱,而止於腎;陰始於腎而止於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異。男之陰蹻起於然骨,女之陰蹻始於陰股。男之陽蹻脈起於申脈,女之陽蹻起於仆參。知同而治同,知異而療異,則陽蹻之病不至陰緩陽急,陰蹻之脈不至陽緩陰急,何不驗乎?」

司馬公曰:「今而後陰陽二蹻之脈昭然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二蹻之脈分諸男女,與內經微別,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過。」

 

回本頁首

第六章《奇恆篇》

 

奢龍問於岐伯曰:「奇恆之腑,與五臟並主藏精,皆可名臟乎?」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恆之腑,不宜又名臟矣?」

岐伯曰:「腑名臟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精也。精中有氣,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臟也。」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於此乎?」

岐伯曰:「人欲長生,必知斯大義,而後可以養精氣,結聖胎者也。」

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胎,男子無胞何以結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雖屬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後可養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則腦與胞也。腦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凡。下降於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廣泉、玉英、通於膽、下貫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氣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還之道也。」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勞形、毋搖精、毋思慮營營,非不泄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腦、髓、骨、脈、膽與胞,非臟也。非臟而以臟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諸藏乎?」

 

回本頁首

 

第七章《三關升降篇》

 

巫鹹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閭。」

巫鹹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鹹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畫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後生;而先天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鹹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鹹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惡死也。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回本頁首

 

第八章《呼吸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腎也。何有時呼出不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而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而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氣而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岐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回本頁首

 

第九章《善養篇》

 

雷公問于岐伯曰:「春三月謂之發陳,夏三月謂之蕃秀,秋三月謂之容平,冬三月謂之閉藏,天師詳載《四時調神大論》中。然謂調四時則病不生,不調四時則病必作。所謂四時者,調陰陽之時令乎?抑調人身陰陽之氣乎?願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調陰陽之氣在人不在時也。春三月調木氣也,調木氣者順肝氣也;夏三月調火氣也,調火氣者順心氣也;秋三月調金氣也,調金氣者順肺氣也;冬三月調水氣也,調水氣者順腎氣也。肝氣不順,逆春氣矣,少陽之病應之。心氣不順,逆夏氣矣,太陽之病應之。肺氣不順,逆秋氣矣,太陰之病應之。腎氣不順,逆冬氣矣,少陰之病應之。四時之氣可不調乎?調之實難,以陰陽之氣不易調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療之?」

岐伯曰:「人以胃氣為本,四時失調,致生疾病,仍調其胃氣而已。胃調脾自調矣;脾調而肝、心、肺、腎、無不順矣。」

雷公曰:「先時以養陰陽,又何可不講乎?」

岐伯曰:「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養陽則取之陰,養陰則取之陽也。以陽養陰,以陰養陽,貴養之於預也,何邪能干乎?閉目塞兌,內觀心腎,養陽則漱津送入心也,養陰則漱津送入腎也,無它異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問曰:「陰陽不違背,而人無病。養陰陽之法,止調心腎乎?」

岐伯曰:「《內經》一書,皆養陰養陽之法也。」

天老曰:「陰陽之變遷不常,養陰養陽之法,又烏可執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恆之病,必用奇恆之法療之。預調心腎,養陰陽於無病之時也。然而病急不可緩,病緩不可急,亦視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養陽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養陽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養陰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養陰也。豈養陽養陰,專尚補而不尚攻乎?用攻於補之中,正善於攻也。用補於攻之內,正善於補也。攻補兼施,養陽而不損於陰,養陰而不損於陽,庶幾善於養陰陽者乎!」

天老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善養》一篇,俱非泛然之論,不可輕用攻補。」

 

回本頁首

 

【中定筆記】

 

,《黃帝外經》首見於《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五,方技類之醫經中,惟不見錄經文。相關之書目為:黃帝外經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鵲外經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梅自強先生《顛倒之術》謂:「此書(黃帝外經)一直失傳,至本世紀八十年初,始在天津發現明末或清初根據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精抄本。」傳述者(陳士鐸先生並)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簡短的評價,並冠以《外經微言》之名。爾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為「中醫珍本叢書」影印1500本試銷,不意以不是岐伯時成書為由而被某些人說成是「偽書」,以致未能再版。」

又謂:「《外經》是以黃帝雷公風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討問難的方式寫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經》的內容,有不少是可補《內經》之不足。(按:即仙道內丹、養生延命範圍)

,《黃帝外經》全篇,余固從未曾閱讀。數年前雖遍訪街坊各大書局而不獲,並亦曾委託世侄黃建偉先生在大陸探尋,仍終不克結果。

,自古學仙者不可不學醫,學醫者亦不可不學仙。蓋仙醫同源,取其醫道相資,落實於身心性命之真確而已。故《黃帝外經》是否係偽經,己不是考據與爭辨的問題,而是它的正面意義與內涵。

,吾人亟盼有朝一日,得能遂我心願,展讀全文。懇望世之有珍藏《黃帝外經》者,何妨捐棄孤芳自賞之潔好,雅量將其公佈於世,以慰引頸蹺企之懸思耳! 

 

2002年三月八日台北汐止

《玄修口訣註疏》

《玄修口訣註疏》洪序

洪碩峰 序

一九九六年中秋之后,余率葉武雄、黃煥君、林世和諸先生在台北士林何茂松老師所主持之太極玄院為數十餘當代學人講解丹道,此班即余所常眷懸之士林班也。

當年,因時不予,初階講完,未能繼續開課。乃謀之同門師弟永霖先生,敦請其註釋陳攖寧祖師編纂之《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書名《丹詩副墨》,以為同學參究之範本,希圖銜結未竟之後功。

日昇月沈,倏然又過五年,喜見廿餘年來所播栽之仙道種子,今漸萌發、繁榮,倖無愧先師 袁介圭先生之傳授,得讓斯土成為真正之蓬萊仙島,而五年後之今日,永霖先生更為《丹詩副墨》增作註疏,並易書名為《玄修口訣註疏》,內容更加充實矣。
爰書一聯句以表此時心情,聯曰:

半截曰消,半截曰息,功名半截消息;從師別後,三十載更誰風範堪相繼?
八千曰春,八千曰秋,里路八千春秋;山薇海翠,遍人天待看桃李已成蹊!

洪碩峰序於土城
二○○二年五月十四日

回本單元目錄

《玄修口訣註疏》自序

李永霖

本書原名《丹詩副墨》,當年係洪碩峰君應中研究李豐楙教授之請與吾依陳攖寧先生所串述廿四首丹詩而作註,歲月荏苒,已歷數年,重閱該書,意有未愜,於是加疏於後,並更名為《玄修口訣註疏》焉。

昔年作註未嘗保守祕密,竟將玄關一口吐盡,之後深自悔恨,蓋本門玄關乃最上一乘,迥異於各宗各派之著相或落空也,自己歷盡千辛萬苦方得之,率爾示人,實不宜也。

所幸《入門三訣》、《入室抉微》、《環中祕旨》尚未泄露,《心易》從茲不復賤賣矣,若得載道之器,精誠叩訪,針芥相投,誓海盟山,方許相傳,洪君碩峰現已開山授徒,學者如欲求道,可投刺前訪,具帖拜門,自可得其傳授,若傾蓋之間,便求口訣,吾讀盡古書,閱遍今人,數十年矣,未之見也。

李永霖序於高雄

民國九十一年四

回本單元目錄

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家丹訣串述原詩

第一 第二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真心浩浩妙無極。仙佛聖賢從裡出。
世人執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第三 第四
兩儀肇分於太極。乾以直專坤闢翕。
唯賴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
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風無。
第五 第六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先天至理奧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第七 第八
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
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鍊金。
天機秘密難傾吐。顏氏如愚曾子魯。
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第九 第十
聞於不聞好溫存。見於不見休驚怕。
尤貴勿忘勿助間。優而游之使自化。
杳冥纔覺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界真種子。
第十一 第十二
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
有無從此交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
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
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卻生金?
第十三 第十四
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西南路上月華明。大藥還從此處生。
記得古人詩一句。曲江之上鵲橋橫。
第十五 第十六
塞兌垂簾默默窺。滿空白雪亂參差。
殷勤收拾無令失。佇看孤輪月上時。
妙運三田觀上下。團成一氣合西東。
憑君遙指崑崙頂。夾脊分明有路通。
第十七 第十八
子時氣到尾閭關。逆轉河車透甑山。
要在八門牢閉鎖。火符進退任循環。
只求一味水中金。鎮攝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根。念住息停丹乃結。
第十九 第二十
怪事教人笑幾回。男兒今日也懷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真妙哉。
從此仙苗漸現形。隨時灌溉守黃庭。
養胎八九功將熟。忽覺凡軀已有靈。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希言順自然。
十月聖胎超脫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空不頑兮色不礙。世界能壞他不壞。
有為事畢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法身剛大包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巨眼。休誇散影與分形。
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
閱盡丹經萬萬篇。末後一句無人說。
玄修口訣註疏
李永霖 註疏
洪碩峰 同註

第一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註:本詩作者係禪宗六祖下第六世張拙秀才,因禪月大師參石霜,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丹訣第一首詩顯從此出,但略去後四句耳。

本詩所述乃純粹見地,意謂心性光明遍乎恒河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者止也,照者觀也。止屬於定,觀屬於慧,一般佛教皆由止入手,然後修觀,最後止觀雙運;而教外別傳之禪宗則認為定慧一體,定為慧體,慧為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學,不可分割,若說先由定而發慧,或先由慧而生定,便是法有二相,非宗下語矣。

凡聖原來共一家者,凡夫與聖人自性相同也。凡夫心迷於外境,故造種種業而輪迴於生死六道;聖人袪除無明,貪瞋痴永斷,煩惱永斷,證入涅槃。雖然凡聖境界迥異,但心性源頭卻未曾不同也。
宗下所謂一念不生,並非一般人所說心中無思想念頭,而是指根塵相觸之時,心中不起分別之意。即是說內六根與外六塵相接觸時,須要保持清明在躬,不起分別取捨;如一著境,落入取捨,便是心性本體之光明被烏雲掩蓋,不能顯露出來矣。

疏:一念不生者,即唯識宗所謂「真見道」也,此時無相見二分之別,亦即是尚未落入二元對立之境,故謂之「全體現」。

六根纔動者,六根觸境,依他起識,遍計所執,相見立分,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故謂之「被雲遮」。

回本單元目錄

第二

真心浩浩妙無極。仙佛聖賢從裡出。
世人執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註:本詩出自張三丰《玄要篇》中五首七絕之中,《性命圭旨》之文句與張三丰之原詩亦有數字不同,原詩曰:

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裡出。
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人不識。

本詩亦是講究心性源頭,提示世人要認識本來面目,不可始終執著形骸作功夫。古人曾說修仙有程,煉己無限,仙佛聖賢無不於心性淘洗磨煉也。真心是妄心之反義,妄心是雜染心,真心是清淨心,雜染是習氣煩惱,清淨則是空性。浩浩是廣大或盛大意,吾人清淨心廣大無涯,妙用亦無窮,《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蓋果位之高下,取決於心性功夫也。世人不知,執著後天形骸作功夫,蓋未能體認玄珠原是自家本有之無價珍寶也。

「玄珠」一語源於《莊子》之〈天地篇〉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張三丰之詩,以玄珠比喻本有之真心。圓頓子曾為胡淵如先生解釋此篇玄義,謂赤水之北,玄家所謂坎也;崑崙之丘,喻氣脈發源之地。象罔者,恍惚窈冥,採物精時之妙用也。(註)

荼陵郁山主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此明珠亦喻本有真心。

本詩提出真心與玄珠,約略與《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所說常住真心、如來藏、淨圓覺心相彷彿,即印順論師所歸納為真常唯心系者。

國人夙喜調和綜合,將不同之思想,予以折衷,另成一種學說,自以為圓融,豈知兩俱失之矣。印度與藏佛教但有中觀、瑜珈二宗,而我國則於中觀瑜珈之外,另成立真心之說,其經論即楞嚴、圓覺、起信,此二書在我國,部分佛教人士目為國人偽造。太虛依此將佛教分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三宗。印順依此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

疏:真心者,性玄關也,或謂之己土,所謂浩浩者,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也,仙家從此立腳,步步皆真。若是佛門則是一心真見道,然後再經三心相見道,相見道雖歷緣對境有相見二分,然而並未起虛妄分別心也。

第三

兩儀肇分於太極。乾以直專坤闢翕。
唯賴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註:本詩出自李清菴《中和集》之〈性理歌〉,其原詩曰:

兩儀肇判分二極。乾以直專坤闢翕。
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兩儀者陰陽也。陰陽肇分於太極,陽為天,陰為地,太極是兩儀未判之本體。

《易經》〈繫辭〉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李清菴援用〈繫辭〉入丹訣,無非闡明乾坤為鼎爐之作用。蓋乾之靜也專,動也直;坤之靜也翕,動也闢。此中乾之靜專動直,坤之靜翕動闢,其作用究竟如何?務須窮其理,得其用。

《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又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太極是陰陽交感之現象,陰者坤也,坤之作用,靜則翕,動則闢;陽者乾也,乾之作用,靜則專,動則直。

然而如何使陰陽交感,兩儀合一耶?曰:「惟賴中間玄牝門」而已。蓋玄牝之門乃天地之根,陰陽之蒂,即「玄關一竅」之別名也。

玄關一竅涵動靜,靜者杳杳冥冥,頓失天地人我日月星辰也。動者恍恍惚惚,忽見光明閃爍如珠如粟也。唯有靜之又靜,清之又清,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然後纔能入乎空同之鄉,遊乎廣漠之野,故曰「其靜愈入」;亦唯有心息相依,神氣合一,天地冥晦,日月合符;然後纔能初三日,月出庚,春雷鳴,驚蟄出, 故曰「其動愈出」。

疏: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即是太極,(宋元之後,始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一即是渾淪一氣。

二即是陰陽兩儀,其中太極是理氣未分,一則是混元一氣,皆屬渾沌未判也。

若兩儀則是一氣分為陰陽二象矣,陰陽二象即是乾坤二卦,是謂渾沌已鑿也。

吾身原具陰陽二氣,即龍虎兩弦之氣也,若使龍虎交姤,陰陽相感,則中位立,玄牝之門即開。

靜則己土,屬陰也,其動則戊土,屬陽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蓋靜極生動,動極復靜也。

第四

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
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風無。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書中標明為薛紫賢虛中詩,然查薛著《復命篇》七言三十首,卻無此詩。

首句即《道德經》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即風箱,橐者外櫝,籥者內管。天地之間,猶如橐籥,而鼓動橐籥者,究為何人?使天地之間,生機泉源,連續不絕,綿綿而出。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究其動靜之根宗,實在於橐籥之出入。如一旦放手,此出入之作用即停,橐籥一停,天地間之生機亦隨之而息矣。

本詩提示橐籥為天地生機之泉源,人身之中何曾不是如此。蓋靜坐之時,一方面固須閉邪存誠,制心一處,使雜念不生,精神統一;另一方面更須後天呼吸之氣相與配合,古人每昭示風火之重要,良有以也。

仙家最重「息」字,此息在佛教天台宗分為風、喘、氣、息四個層次,仙家未嘗如此細分,但云心靜之極,其息亦隨之細微之至。蓋息隨心動,心不靜則息必粗,試看慷慨激昂之人,其息必然粗重;入定忘我之人,其息必然細微。學者苟能於「心息相依」之法,細心推究體驗,未嘗不能蒙受其益者。至於調息之法,古有數息、隨息之分,然均未能合乎道妙,唯《莊子》所說聽息法,最為上乘。昔日陳攖寧曾於杭州屏風山傳授靜功療養法,其中以聽息法獨契玄宗,更早於民國初,胡淵如先生將此法傳授於李朝瑞,李行之未幾,即進入小周天,此聽息法即心齋坐忘也。

疏:橐即風箱,籥即氣管,鼓橐籥者主人也。
橐籥借喻為風火,為其息,鼓橐籥者即真意也。

此處是言,「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以求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也,「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雖祗簡單八個字,但箇中卻含無限作用,乃下手法訣所在,伍柳二師所不曾泄露者,另詳《入室抉微》一書。

第五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註:《性命圭旨》白玉蟾原詩曰: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性之根與命之蒂同出一源,在先天固說性命合一,一落後天神氣分開,則清者為天而在上,濁者為地而在下,上者離也,下者坎也,坎離者神氣也,故說「同出異名分兩類」。

性之根在乎心,心即腦海也;命之蒂在乎腎,腎即命門也,心之氣為赤龍,或曰神水;腎之精為黑虎,或曰華池。仙家煉丹,以神水入乎華池之中,則龍虎交姤,稱為合為一處。若俟機奪取其元精,加以烹煉,則可結為金丹也。

當龍虎交姤之後,子母分胎之時,自然有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

雖然理論如此,其實欲造此境,必先於離宮修定,然後方能水府求玄。離宮修定者,煉己持心也。水府求玄者,採藥結丹也。

同出異名四字,出自《道德經》第一章,其言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疏:老氏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無﹂字並非指﹁虛無﹂,而是無形無象之義,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是也,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非斷滅義也。

有無同出而異名,﹁有﹂是妙用,﹁無﹂是本體,然體不離用,用不離體,宇宙萬象變動不居即有也,即妙用也,而其本體亦不離變動不居而別存,是眾漚即海水之義也,神氣紐結,合為一處,是為丹母,即太極也。

有也者緣起有也,無也者自性空也,二者同出而異名,而有生於無者,是言無形之氣,聚成有象之形也。

第六

先天至理奧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註:本詩出自李清菴《中和集》〈詠真樂〉十二首中第六首,原詩為:

先天至理妙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有知不有真為有。空會無空實是空。
無有有無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陽紅。

先天境界其理奧妙無窮,蓋先天乃指太極境界,太極則是陰陽合體,陰陽指陽鉛陰汞,鉛屬金,位在西方;汞屬木,位在東方,鉛汞相投即是金木交併,若落實於人身之中,即是凝神調息,以期陰陽交感,玄牝合一;神為火,氣為水,神藏泥丸,氣蟄丹田,火在上,水在下,故說「水火二途分上下」。圓頓子曰:苟能心息相依,神氣相搏,則玄關之體已立。

俞玉吾曾謂: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於丹田耳。

至於如何降心火入於丹田,仙家相傳多種法門,務求真傳,仔細體會,方克成就。

疏:先天是理氣不分,陰陽未耦,若落於後天,則鉛汞分居西東,水火不相射矣,若得明師口訣,點開心易,顛倒坎離,則水上火下,龍虎交姤,玄關一竅即見。

回本單元目錄

第七

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
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鍊金。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記載,出自劉長生《仙樂集》,唯《道藏輯要》版卻遍尋不著。

玄牝門是指虛空一竅,雖曰虛空一竅,卻非在身外虛空之中;虛空者,不可捉摸之謂。

玄牝有時指一處,有時指兩物,本詩乃指一處,即「玄關一竅」是也。

玄關之產生,誠然是「氣發始成竅,機息復渺茫」,世人不察,以為有一竅矣,必在吾身五臟六腑,七竅八門之中,如此著相以求,咫尺千里矣。

玄關一竅端賴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方克顯露。故吾心當須照顧吾息,務令綿綿密密,則爐火溫溫,暖氣不絕,始得其肯綮。調停即是照顧之意,節候者時令之謂也。

仙人指修煉成就者,鼎者非身外有形之物,而是身中無形之處。古仙燒煉外丹,必假鼎爐火候藥物;修內丹者,遂假外丹名詞,譬喻吾人身心精氣。仙人身中之藥,並非金石草木之渣滓,而是從雜礦提煉而成之精華。修煉家是以水火焚煉色身,古人謂之抽鉛添汞,取坎填離。

至於如何將雜礦銷成百煉金,牽涉太廣,不能一言以盡之,請於具德師家,殷勤扣求可也。

疏:一竅即是玄關一竅,亦謂之玄牝之門,神氣之穴也。

調停火侯是指下手做功夫,要在若存若亡,勿忘勿助八字中求之,若得其妙,則爐中溫溫,暖氣不絕。

仙人鼎亦謂玄關竅,即外玄關也。無他葯者,是謂非世間金石草木之類,而是先天混元之氣也。

雜礦是指後天肉身內之﹁涕唾津精氣血液﹂,百煉金是說經水火之烹煉,遂成金晶玉質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八

天機秘密難傾吐。顏氏如愚曾子魯。
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係出自《弄丸集》,而《弄丸集》依該書標稱羅公遠所著,該集恐早已失傳。羅公遠為唐時道士,相傳曾施法術,讓唐明皇遊月宮,譜下霓裳羽衣曲。(或說葉法善或說申天師,已不可考)

天機者,不可說之謂。顏氏即顏回,曾子即曾參,二人皆為孔子門生。顏回秉賦聰明,聞一知十。《論語》載:孔子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而曾子事母至孝,日三省其身,其性也魯,魯者遲鈍也。顏回聰明絕頂,曾參則駑鈍不堪,但二人皆名列孔門,譽傳後世。

顏曾兩人當初究竟如何用功夫?致令秉賦不同之人,均能名垂千古?蓋祇在於不聞與不睹耳。

聞從耳,睹從眼,常人耳能聞,眼能見,故心馳於外境,而氣散於七竅。蓋一見可愛之人,一聞悅意之事,無不歡欣鼓舞而心動神馳矣。不幸一見厭惡之人,一聞逆心之事,則又勃然作色,瞋心大起矣。

至於顏曾二人則有目而不睹,有耳而不聞,精神內守,心不可動。《道德經》亦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若能廢耳目之用,庶幾可達《莊子》所謂「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也。

顏回之終日不違如愚者,默而識之也;曾子之日三省其身者,其質魯也。

顏曾二人不聞不睹之功,於千餘年後,二程兄弟亦彷彿相若。蓋二程兄弟嘗遊於青樓酒肆,人問小程見妓時如何?小程曰:「心中有妓,眼中無妓」。又問大程,曰:「眼中有妓,心中無妓」,論境界顯然大程高於小程,而顏曾二人資質縱然相去霄壤,但功夫則不分軒輊矣。

不聞不睹之功夫,亦可解釋於作功夫時,由勉強造作後天有為之守護根門,漸至於自然而然先天無為之不聞不睹,忘機絕慮。

疏:默而識之者,識其本心也,三省其身者,慎獨功夫也,三省者,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九

聞於不聞好溫存。見於不見休驚怕。
尤貴勿忘勿助間。優而游之使自化。

註:本詩載於《性命圭旨》〈採藥歸壺圖〉上,未標出自何人手筆。

聞於不聞者,須先有不聞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聞也;見於不見者,須先有不見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見也。

初入玄關時,有耳而若不聞,有目而若不見,苟或有所見有所聞,是為後天之見聞覺知,尚未進入先天杳冥之境界;其後丹田雷響,乃聞於不聞之後;星光閃爍,乃見於不見之時。當此之際,若不溫存而起驚怕,則俯仰之間,藥物遁乎千里之外矣。

詩既載於〈採藥歸壺圖〉上,即表示此詩必然與採藥攸關,至其口訣云者,勿忘勿助也。

李涵虛曰:「神息相依,守其清淨自然曰勿忘,順其自然曰勿助」。

優游自化者,凝神氣穴,心息相依,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心愈細,息愈微,如雞抱卵,暖氣相續。

後天造作之有功用行既捨,纔入先天自然之無功用行,由勉強漸至自然,身內生機,氤氤氳氳,優游自化。

本詩不聞不見之後,方能有所聞有所見,正與前詩不聞不睹前後呼應。

疏:聞於不聞者,不聞中親聞也,見於不見者,不見中親見也,莊子謂淵默而雷聲,尸居而龍現也巷。

本詩乃採葯歸爐之口訣,諄諄提醒學者務當注意,若不事先提醒,則恐當面錯過也。

第十

杳冥纔覺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界真種子。

註:《性命圭旨》原詩曰:

窈冥纔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人真種子。

本詩作者據載為北宋陳希夷,丹經中記錄陳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今已失傳。杳冥者,幽暗深邃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心息相依、神氣相抱之現象,即太極境界也。

恍惚者,神智意識模糊不清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由無意識裡,微露意識,但尚在模糊不分彼此之際,未起大明覺之時。

杳冥是由動入靜之己土,恍惚是由靜生動之戊土,在此杳冥恍惚之間,能主宰這些者,便是世界真種子,即中宮真土也。

世人未能尋求真種子,是因未明玄理,未知口訣。故不能入玄關,索玄珠,轉而尋聲逐色,心馳於外,氣亦隨之亡逸矣。

中宮真土者,宗門謂「本來面目」也,

中宮一詞,源自洛書‧九宮圖,所謂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其中也。九宮之圖,無論縱數橫數,或交叉而數,其和必為十五,乃開術數之端者也。

真土分戊己二土,己土為陰土,戊土為陽土,必合陰陽二土,方稱真土;合戊己二土,方稱玄關,己土屬靜,戊土屬動,合動靜二象者,非言玄關而何?

古今多少修道學仙者,或指身上某穴為玄關一竅,未免著相;或指一切托諸無為,不事心息功夫,則又落空。近代陳攖寧所傳玄關,最合古仙之說,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但於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纔是天地間一大秘密也。

疏:玄關之說,各宗各派,互有異同,有人不明究竟,以為南北兩宗所說不異,亦有人以為白玉蟾、李清菴、俞玉吾、李涵虛乃至閔小艮、薛心香,所泄露之玄關皆同,其實是一大誤會,即本書所示玄關與各家全然不同,學者若能虛心參訪,自可得其宗旨。

第十一

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
有無從此交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

註:本詩為張紫陽《悟真篇》中之七言絕句詩。

恍惚杳冥出自《道德經》第廿一章,其言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後世仙家之言玄關採藥大多根據此說。

首二句乃在描述進入玄關之狀態,杳冥者,身心打成一片,神氣融為一團,日月同宮是也,此時猶如神風靜默,山嶽藏煙。

恍惚者混沌初闢,靜極而動,重陰之下,一陽來復,金光閃爍,劈破鴻濛,月出庚方是也。此時正是雷轟巽戶,電發坤門。

有無二字亦出自《道德經》,其言曰:「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

蓋神入杳冥之際,如萬物蟄藏,渺無人煙,故謂之無;然而陰陽交感,氤氤氳氳,乃人身美妙之境也。逮乎神入恍惚之時,如春臨大地,百物生焉,故謂之有;然則天人合發,融融泄泄,乃玄關竅開之謂也。

疏:本詩即玄關之描述,因各家所言,不特不同,抑且詳略有別,在此特引黃元吉之說如下:
黃元吉曰:玄竅玄關要在凡息停,真息見,方得現象,若到胎息停,六?俱盡,則玄關竅開,更有不同,非玄關有二也,只是氣質之性,淨與未淨之分耳,果能於鴻鴻濛濛,杳無朕兆之時,似有似無,如痴如醉,寂寂無?之內,有個惺惺不昧之情(萬念俱泯,一靈獨存),此即無極而太極,理氣渾合為一之際也,此玄關也,至忽焉有知有覺(瓊鐘一扣)此玄關開時,即如天地初闢一般。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二

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
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卻生金?

註:本詩出自邵康節〈寄亳州秦伯鎮兵部詩〉之一。

仙家功夫,並非只在肉身上搬弄水火,苟如是,則與一般氣功師何異?蓋仙家講求玄關一竅,而玄竅之中,猶如太極圖,陰陽相抱。

若靜極生動,便是一陽來復而見天心矣,此時之心是混沌之心,無一毫妄念夾乎其中。故說「天心復處是無心」,此蓋本於《易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真正之無心,自己無法當下知道,若一涉知覺,即非無心,直落後天矣。

所謂「萬念俱泯,一靈獨存」,此時既曰獨存,即非對待,故不可知,纔涉知覺作用,即起作意分別,故說「心到無時無處尋」。

然而祇就無心,亦非究竟而從此無事,宗下亦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還隔一重關」。

宗下之道,乃妙高峰頂,不容商量,而仙家之道,於見天心而無心之後,仍有造化在,故說「水中何故卻生金?」

五行在人身,水為精,金為氣,水是後天,金是先天,金水同宮,金屬西方,水屬北方,《悟真篇》曰:
「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金水屬同一性質,不過在人身中,金為先天之氣,水為後天之精耳。

下手之初,打合身心,凝聚神氣,經過一番功夫,水府之中,迸出真火,謂之水中火發。伺乎瓊鐘一扣,玉洞雙吹之時,湛然攝起海底金波,循水火之道路,進火退符,再返丹田,溫養一番,丹苗自然日日成長矣。

仙家性命雙修,於見天心之後,正須假爐鼎風火,鍛煉鉛汞烏兔,以期身心逐漸起變化,陶素耜曰:「始而易氣,次而易血易脈,次而易肉易髓,次而易筋易骨,次而易髮易形,然後陰盡陽純而長生不死也」。

古仙九載功變詩曰:

氣併血脈與肉髓。筋骨髮形依次起。
欲遣衰老卻童華。一年一變九載矣。

「水中何故卻生金」者,因五行順生,係由金生水,然仙家重在逆字,如轉凡為聖,順則生人,逆則成仙,水中生金即是逆轉五行,將後天變為先天,即古云「龍從火裡出,虎向水中生」之意歟!
疏:天心復處,泯然無念,猶如唯識之真見道,真見道雖已見畢竟空,是道體而已,未得道用也,必須更進一步;﹁相見道﹂方能見如幻有。而天心無念,謂之己土,仍屬陰土,亦必須更進一步,出玄入牝,雪裡花開,靜極生動,水中火起,方謂之戊土,是為陽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三

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係邵康節之詩,但邵氏《擊壤集》中卻未見,又據說為朱熹所作。(惜手邊缺乏資料,無法考證)

夜半者,子時也,然並非天地之呆板子時,而是人身之活子時,即《易經》復卦,重陰之下,一陽來復,卦名地雷復,坤為地,卦象為?,震為雷,卦象為 ?。首句說明人身在虛極靜篤之下,心腎相交,如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此時為坤卦??;逮乎雷聲震動,一陽來復,則為復卦??。在坤復二卦之間,即是動靜玄關。玄關是合動靜而說,驚蟄之後,冬眠之虫,紛紛出來,猶如萬戶千門次第而開,轉喻人身產生種種法象,《入藥鏡》曰:天應星,地應潮是也。

無中含有象者,無為坤卦,有是復卦,邵康節曰:「無極之前陰含陽,有象之後陽分陰」,陰含陽是自姤至坤,陽分陰是自復至乾。

「許君親見伏羲來」,是說若能明白坤復有無,動靜竅妙之玄義,方許得伏羲之嫡傳。伏羲乃遠古聖人。

〈繫辭〉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創於伏羲,本詩借用坤震二卦組合,說明人身動靜之機,如能洞徹坤復之意,即如親見伏羲而面承指授矣。

疏:本詩是描述玄關竅現,戊己門開之現象,由內玄關而透外玄關,此中須得意,其間難下詞,本詩即能描寫得唯妙唯肖,的是高手。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四

西南路上月華明。大藥還從此處生。
記得古人詩一句。曲江之上鵲橋橫。

註:本詩為南宋陳泥丸所作,收於《翠虛篇‧金丹詩訣》一百首內。

西南路上係指後天八卦之坤方,坤方於人身代表腹,故西南路上即是臍下丹田也。

月華明者,藥產之景象也。蓋藥生之時,下丹田中,見如珠如粟,光彩奪目,月華燦爛,上沖眉間者藥物也。

曲江者界斷任督二脈之處也,在人身尾閭會陰之間,曲江之上,必架鵲橋,藥物方能渡過,故說曲江之上鵲橋橫,亦即古人留詩告誡後來之用意,恐不架起鵲橋,容易失足也。

總之修持過程,如逢太極開基,玄關竅開,藥物如月華光明,發生於臍下丹田處,此刻切須謹記古人之詩,「曲江之上鵲橋橫」,當即撥轉天罡,逆運河車,從尾閭透夾脊而上崑崙之頂也。

疏:明朝之前,初無所謂小藥大藥之名,大小藥之分,蓋始於曹還陽,伍㛦虛二人。

本詩說明葯物產生之處即西南路上,所見現象即月華明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五

塞兌垂簾默默窺。滿空白雪亂參差。
殷勤收拾無令失。佇看孤輪月上時。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係出自鍾離權,然已不可考矣。

塞兌即是閉口,垂簾則是閉目,當藥物產生之時,當然必需塞兌垂簾,默默窺視,勿起明覺,俟其不老不嫩之候,方可下手採取,迎過下鵲橋,逆上背後三關,直至於泥丸。

至於藥生之際,光透簾幃,但見滿空白雪,光明瑩淨,亦藥產景象也。

既升泥丸,溫養沐浴,復轉鵲橋,下胸前任脈,重返丹田,溫養一番,故又囑曰:「殷勤收拾無令失」,叮嚀採藥時機,勿當面錯過也。

孤輪即是明月一輪孤也,此時之月,是表示心性功夫,孤輪月上時,即是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也。

疏:本詩所記﹁滿空白雪﹂之現象,乃學道者不見中親見,外人固不得而窺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六

妙運三田觀上下。團成一氣合西東。
憑君遙指崑崙頂。夾脊分明有路通。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一書記載為〈原道歌〉,但原詩與此有數字之異,原詩曰:

妙運三田須上下。須知一體合西東。
幾回笑指崑山上。夾脊分明有路通。

原詩不太工整,經陳攖寧潤色後已較完美。

本詩所述為小周天功夫。蓋撥轉河車,由下逆上,復由上往下。由下而上者逆透三關也,由上而下者妙運三田也。上者泥丸也,月窟也。下者丹田也,天根也。

邵康節詩云:「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即是逆透三關,妙運三田之意。

團成一氣者,攢五簇四,會三歸一也。蓋其初也,心火腎水,南北分為二途,漸則魄金魂木,西東團成一氣也。

崑崙頂者,山頭也,其位在上,即泥丸宮也。

夾脊分明有路通者,欲上崑崙,崎嶇難行,猶如蜀道,但祇要卦爻度數運用妥當,內伏天罡,外推斗柄,夾脊之路,分明可通也。

疏:三田在胸前,三關在背後,妙運是指合乎天樞,不離自然也。

上下是指月窟及天根,邵康節詩曰:﹁天根月窟閒往來,三十六宮都是春﹂,丹家至此須﹁內伏天罡,外推斗柄﹂觀心吸神,妙運三田。

由後天之陰陽相感而得白虎初弦之氣,此際元性微露吐青龍初弦之氣,召之而來,合為一氣,是即二分之水,配以二分之火,恰到好處,言辯不及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七

時氣到尾閭關。逆轉河車透甑山。
要在八門牢閉鎖。火符進退任循環。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書中記載,係陳泥丸《翠虛篇》所出,然《性命圭旨》原詩與此有異,陳詩與《性命圭旨》所載又不同。

《性命圭旨》詩為:

子時氣到尾閭關。夾脊河車透甑山。
一顆水晶入爐內。赤龍含汞上泥丸。

陳詩第二句為「夾脊河車透頂門」。門與關字,其韻不同,恐係《性命圭旨》作者將陳詩略作更易,而陳攖寧又將之修改為「逆轉河車透甑山」,並刪除後二句,轉接《性命圭旨》所另載《金丹集》之詩「妙在八門牢閉鎖,陰陽一氣自循環」,且將最後一句亦改為「火符進退任循環」云。

子時者,正子時也,金丹一顆如雀卵,上沖心位,下轉尾閭,逆運河車,直透甑山。甑山者,崑崙山也,泥丸宮也。《參同契》曰:「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於下」。

本詩亦可通於小周天功夫,唯按功夫層次,丹詩秩序,應作大還丹解。

採大藥之際,須要固攝六根,閉鎖八門,伍柳門下所以有上夾下塞之說,逮至民國初年,《性命法訣明指》一書,竟將「木夾牢塞封」,刻為「木來年塞封」,不知是魯魚亥豕之誤,抑或口耳訛傳之失。

至於「火符進退任循環」之句,亦無非說明大藥須待動而後引,不可引而後動,致有揠苗助長之謬,一切進退,總宜合乎自然運用為要。

丹經之中常見八門之句,亦如佛典慣用六根之說,其意義大同小異,八門出自《易經》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艮為手,坎為耳,離為目,巽為股,兌為口。

另一說法謂洛書九宮,除卻中宮,即是八門。

「八門牢閉鎖」即後來所說「吸舐撮閉」四字訣。

疏:所謂子時者,並非天地呆板固定之子時,而是一陽來復之子時,丹家謂之活子時也,然於進火退符之際,亦稱為子時者,非指時辰,乃人身部位之謂,故子時可兼備﹁子時﹂與﹁子位﹂之義,子位指尾閭關,午位則是泥丸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八

只求一味水中金。鎮攝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根。念住息停丹乃結。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一書記載為陳泥丸所作,考之《翠虛篇》,屬〈羅浮翠虛吟〉。原詩云:

只取一味水中金。收拾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源。脈住氣停丹乃結。

本詩依功夫境界而論,當屬大周天,而《性命圭旨》卻列於小周天。

一味水中金者,後天中之先天藥,依時採藥,進退升降,熏蒸營衛,再返丹田,周天數足,金丹出爐,依訣採取,落於黃庭,即是「鎮攝虛無造化窟」也。虛無是形容造化窟之所在,雖曰黃庭,卻不可著相以求。

至於人身何止百脈,此處雖言百脈,亦不過說全身之脈絡耳。聞諸師說,百脈歸源之處即臍下丹田也。

念住息停之現象在小周天即可發生,大周天時,更有脈住之情形。

有人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此說不符佛家四禪之定義,恐係後人勉強為之解說者。蓋初禪為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禪以上方為無尋無伺三摩地也。

念住者,由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漸入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之狀態。

息停者,靜定之中,口鼻呼吸,細微之極,偶而息斷,此境界較之念住則高矣。

脈住者,左右兩手寸關尺,六脈俱停是也,據聞得道之人,其六脈已停,生理情形殆不可以常理測焉。

疏:水中金是指金丹大葯,虛無造化窟乃黃庭也。

大葯服食過關後,便進入養聖胎之境界,須尋名山勝地,或結茅,或住洞,務要遮風聚氣,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明堂,後有來瑓,中間結穴,地瑓既厚,生氣亦旺,丹家修煉其間,得天地鍾靈之氣,脫胎換骨,出神入化,可操左券矣。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九

怪事教人笑幾回。男兒今日也懷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真妙哉。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為白玉蟾之詩,查《白玉蟾全集》〈華陽吟〉中確有此詩,然陳泥丸《翠虛篇》亦載有此詩,究為誰作,惜余無暇考証。

小周天既已完成,俟大藥過關後,便進入大周天,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是也。

大藥乃是先天一氣凝結而成,或稱金丹,或稱靈丹,祇是氣團而已,非別有一有形之物也。靈丹入口,落於黃庭,即須入定守中,時時照顧,念茲在茲,元神大藥,二五之精,自然妙合而凝,一如世間夫婦交姤之後,婦人受孕,行住坐臥,不宜馳驟。金丹大道以自身陰陽二氣為夫婦,二氣交結,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真妙哉。」

本詩蓋言大周天十月養聖胎之事,此聖胎之成就,賴元神與大藥凝結而成,又賴靜定功深,純陽氣足,聖胎方圓,可以脫體而出。

宗下言養聖胎,是開悟之人,作保任之功,不至退轉之謂。

仙家言養聖胎,是大還丹時,作入定之功,以期大藥元神凝結成象之謂。

疏:懷胎是指懷養聖胎,他日功深候足,則陽神脫殼位證神仙也。

十月云者,借喻而已,非必如凡人之懷胎經十月也。

入定功深,陰盡陽純,則瓜熟蒂落,非後天所能造作,以揠苗助長也。

自家精血亦祗是借喻而已,並非後天之精血,乃是元神大葯之謂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二十

從此仙苗漸現形。隨時灌溉守黃庭。
養胎八九功將熟。忽覺凡軀已有靈。

註:據《性命圭旨》所載,係張紫陽贈白龍洞道人劉永年之詩,原詩為:

從此根苗漸長成。隨時灌溉抱真精。
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

本詩所述,乃是大還丹之功,原不宜註解。蓋此時功夫,純是守中入定而已,身中法象,層出迭起,或真或幻,均不可認取或執著,苟或不慎,走火入魔,時有聽聞。

仙苗者,成仙之根苗也,大還丹時,陰陽二氣深深交結,諸多感應,不一而足,先天一氣自能源源而來,及至神氣逐漸泰定,繼之而起者,有種種幻境,此殆與本人習氣深有關係,性純者容易透關而過,所謂境來勘過,事來看破也,若其嗜食腥膻辛辣,貪愛重,智慧低者,恐魔障迭起,滿目荊棘,難以透關矣。

養胎八九月後,將近胎圓,此時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又因經常入定,輒有神異感應,不特本身有念止氣停之現象,更有脈住情形。

至於養胎火候,即是張紫陽所說「漫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古仙常說念不可起,念起則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寒。含光默默,真息綿綿(註),如龍養珠,如雞抱卵,乃養胎之要訣也。

疏:灌溉者,先天一氣之薰蒸營衛也,黃庭即中位也,八九者,火候未達十分足也,凡軀已有靈者,內身漸起變化,所謂一朝功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是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廿一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希言順自然。
十月聖胎超脫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註:本詩為陳致虛所作,原詩載於《金丹大要》〈醒眼詩〉五十首中,詩曰: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
十月聖胎完就了。一聲霹靂上丹田。

古仙於林下泉邊,長養聖胎之時,往往隱姓埋名,韜光養晦,饑則進食,渴則飲水,勿令饑渴失宜,有損真氣;困倦則入眠,不可違逆生理時鐘,有悖自然造化。故說大道希言,但順其自然而已。自然四字出自《道德經》第廿三章。

十月是指火候成熟,聖胎已圓,六出紛紛,超脫凡塵。由於靜定功深,可以入定出神,故曰:「奔雷震裂上丹田」。

上丹田即是泥丸宮,紫府內院,元神晏居之處。奔雷是指聖胎已就,陽神脫殼,自頂門而出,頂門即囪門。嬰兒初生,其囪門尚開,按之柔軟,童年之後,囪門即閉,按之堅實。

佛家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法,意即從頂門而去者聖人也,可以了脫生死,從眼而去者生天界也,福報雖好,難免再入輪迴。

仙家陽神破天關而出者,乃因陽氣精純,故能衝開頂門,脫殼而去。

此處用衝開震裂來形容陽神之脫殼,頗易引起誤會;西藏密宗有頗瓦法,專究開頂,因是子曾參聖露上師之法座而開頂。據說頂門開,吉祥草即可插入,其頂往往有腫痛流血現象,年輕人不宜學,此蓋為往生作準備耳,與出陽神之功夫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仙家相傳陽神衝破天門,亦有雷聲霹靂一響,轟開紫府內院之說,然而海印子極言其非,意謂玄宗修道,心息相依在外面空中,定亦在外面空中,定極自能與色身分離,斯所謂脫胎神化,豈有衝破頂門而出之理?又謂古云業鏡忽然撲破,翻身跳出虛空,是天門頂中破之意也,豈可作衝開頂門一竅會乎?
出神境界,不說當代未見其人,即前輩亦難得一見。陳攖寧自言訪道三十年,未曾目睹陽神是何情狀?如何出法?余聞友人李俊慶醫師轉述其師胡美成先生曾見湖南某修士於當地廟宇,趺坐入定,頂門出現白氣,冉冉浮空而去,其人亦隨之坐脫。果真如此,則為陽神脫體,委身而去之實例。由此可知出陽神者,不必執定「身外有身」也。
疏:十月聖胎是指守中抱一,純然做靜定之功夫,所謂內舍意念,外舍萬緣,頓忘天地,粉碎形骸之真空煉形也,火候既足,聖胎成就,自然出竅,不必任何手段也。
然所謂身外有身者,並不多見,欲將本身精氣神轉化為身外之物,則必須有極大之能量,方能轉成少許之物質,亦即是說元神所聚之先天一氣,其能量欲轉變成物質,難乎其難,故自古能身外有身之神仙,少之又少。

回本單元目錄

第廿二

空不頑兮色不礙。世界能壞他不壞。
有為事畢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註:《性命圭旨》第八節口訣記載陰長生詩曰:

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礙。
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達觀禪師詩曰:

色不縛兮空不礙。宴息冥心觀自在。
大千萬有總歸無。世界壞時渠不壞。

依此二詩推斷,恐係陳攖寧據以合成第廿二首丹訣之所本。

本詩是說陽神出竅之後仍有功夫在。蓋陽神本是氣聚神凝而成,並非空無一物之頑空。縱使山河大地亦不能阻礙陽神之出入,古人謂之貫金石而無礙,蹈水火而無傷也。

依佛教說法,星辰世界一切有形之物,經過一大劫(《俱舍論》謂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終將毀壞,唯有經過修煉成功之陽神,如金出礦,歷劫長存,不復磨滅。此陽神不可說為識神,乃是不神之神。故世界壞時他不壞,然此亦方便說耳。

有為是指小周天,半有為半無為則是大周天,至於聖胎成就,陽神脫殼以後乃是無為之事。大小周天固然有功夫在,即使陽神出竅後無為之事,仍有功夫在焉,其功夫究竟如何耶?

陽神畢竟是丹法所煉成,縱為純陽之體,然如嬰兒,猶須謹慎護持,小心照顧,故有三年乳哺之功也。

宗下於頓悟之後,仍作保任功夫,更於六度萬行中磨去習氣,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古人又云未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既明更如喪考妣。可見頓悟之後,須繼以漸修,如菴摩羅果之漸熟也。

疏:無為之功夫即是老氏所謂為道日損之義,損者祛除氣質之性也,儒家克己復禮,理學存天理去人欲,佛家磨除習氣,皆同一事也。

第廿三

法身剛大包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巨眼。休誇散影與分形。

註:《性命圭旨》記載本詩為東華帝君所作,其原詩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隻眼。休教散影與分形。

又《東華正脈皇極闔闢証道仙經》記載:

東華帝君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
心性圓明貫古今。
不識三才原一個。
空教心性獨圓明。

又曰:

世間也有修元者。
先後渾凝類聖嬰。
若未頂門開巨眼。
莫教散影與分形。

若據此,則《性命圭旨》之詩似又源於此經矣。

法身即是真性,若能證得法身,則時空出入無礙,古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頂門開巨眼之句,或說為開隻眼,亦可通。

一玄老人曰:「據宋永明延壽禪師之《宗鏡錄》中,為神秀作翻案文章,認為神秀雙眼圓明,而六祖止具一隻眼,意謂六祖專於頓悟,而神秀悟後漸修,智行雙備。」由他所說,豈神秀偈原是中道第一義諦,而五祖卻有失高鑒乎?金元兩朝之萬松老人獨對此見解作評唱云:「此一隻眼是盡大地沙門一隻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頂門金剛眼」。

散影與分形者,陽神之能事也,柳華陽曾言,雍正年間,寂無禪師能分身多處,家家均各見一寂無禪師談笑自若云云。

然此神通末事而已,若欲真正超脫,而不滯於幻軀之中,須具頂門一隻眼也。

頂門一隻眼者,言彌綸天地之智慧也;陽神者,具千變萬化,分形化影之神通也。神通乃修止修定而成,聖末邊事也。智慧則修觀修慧而成,生死大事也。

疏:陽神是心源性體之起用而現,若證得法身性體,則大包天地,亙貫古今。(天地即宇,古今即宙,亦即空間時間之謂)。

第廿四

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
閱盡丹經萬萬篇。末後一句無人說。

註:《性命圭旨》記載此詩出自水丘子。

本詩首句打破虛空,乍看之下,眩人眼目。蓋虛空本空,無邊無際,如何打破乎?豈虛空之外,別有一畸零世界之彼岸乎?

消億劫者,消除百千萬億之劫數也,古說「厄以鑄聖賢,劫以煉仙佛」,豈無窮劫數之消除,須待虛空之打破乎?打破虛空者,其粉碎虛空之謂乎?

彼岸者,常樂我淨之境也,語出佛家,即苦海之反義語也。

既登彼岸矣,舟楫即可棄之不用,其不可貪戀肉身之謂乎?抑不可再執取諸法之謂乎?

慨歎閱盡丹經萬萬篇,最後一句卻無人說出,豈古人亦有所未逮乎?抑或不肯明說?無法明說乎?

陳攖寧爰作解釋曰:

既登彼岸捨舟楫。再入輪迴作眾生。

疏:陳攖寧所言,凡夫聞之莫不驚惶失措,其實乃第一義諦也,蓋凡夫迷妄,初則不知不覺,流浪生死,繼則忽然驚醒積極學道,終則恍然大悟,丁壬撇卻矣。

(敬告學道諸君,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同時亦勸玄門先進;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完文刊登完畢)

丹詩副墨

本書原名【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家丹訣串述】     (以下簡稱串詩),原係民初仙學大師陳攖寧先生集合多家仙佛證道詩歌,按仙家理論、火候、層次先後排列,並明示【學者果能全部完全貫通,即身就可成仙作佛,不必待到他世後生】,並謂【若是妄語,甘墮拔舌地獄。】

為方便同修研習,李永霖先生與洪碩峰先生將此串詩逐首註釋。蓋僅六百七十二個字的詩歌,而可以貫通仙家清靜功夫全部自下手以致於了手,整體理論架構,層次功程,與乎參證現象、反應效果、言簡意賅。學者於吟詠記誦間,隨時實驗體悟,日久漸悟,功夫自然與時俱增矣。此串詩的價值,重要性不言可喻也。

丹詩副墨內容概要

二十四首丹訣註釋

靜功進程抉要

附錄 易筋經講義

南北仙宗源流圖

儒釋仙道宗旨略述

儒家修養宗旨

儒家之修養,當分為內聖外王之學兩種,內聖是指自身之修養功夫,外王則是治世 之理論方法。

內聖功夫,首在於誠意,誠是精誠專一,意是行為動機,誠意必須合乎情理,即所 謂存天理,去人欲,亦是慎獨之說也。當誠意用之於自身心態時,謂之正心;當誠意用之於個人行為時,謂之修身;當誠 意用之於家事時,謂之齊家;當誠意用之於社會、國家、天下時,謂之治國平天下。 其中誠意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若欲依此誠意,袪除私欲,心中虛靈,則必須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絕 之功夫。毋意即是不要存有私意,毋必即是不要存有期必,毋固即是不要存有執滯, 毋我即是不要存有私己。此乃是佛家破除分別執著之意,全對自己心中諸法而說。

若對於外面環境,則又須有四勿之功夫,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 勿動也,此亦即是克己復禮之謂,約略與佛家嚴持戒律,磨除習氣於六度萬行相若。

仁者,乃是一種虛靈不昧之內在境界,易經謂為「天地之心」,書經稱為「天心」 「道心」,孔子所謂五十而知之「天命」,大學稱為明「明德」,王陽明所謂「良知」,禪宗之稱「破本參」,老子則謂之「歸根復命」,莊子謂之「朝澈見獨」。

仁之在於內則為中,乃喜怒哀樂之未發也。仁之形諸外則為和,發而皆中節也。此境界不易也。據說孔子能終身不失,顏淵能三月不違,其餘諸子但能日月至焉而已。

得仁即是復性,復性即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也。

不過儒家之修養,是由下學而上達,然後一以貫之。其未復性之前,勤於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之間,作四毋四勿之功夫,閑邪存誠,懲忿窒欲,磨煉心性,袪除習 氣,如神秀之偈,勤行拂拭,復其本性。

唯儒家之作功夫是在歷緣對境時,故其得仁復性之際,未能如宗門破參見性之爆發 力,往往得而復失,遂有日月至焉而已之歎。為使得仁而不忘失,故須加倍護持,所 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𨯗佛教修行宗旨

佛教分南傳北傳藏傳三支佛法,其中南傳佛教即今泰緬間之原始佛教,北傳佛教即 中國流傳之所謂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即今西藏之密宗。

禪宗為佛教之教外別傳,主張見性,不論襌定,認為定慧一體,不能截成兩段(見 性亦不許脫離空性)。

在唐時,六祖惠能以菩提無樹,明鏡非台之偈,得五祖傳衣,然後隱居十五年。又 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之語,驚動僧俗,受到極端禮遇,於是接引後 學,咸以直指人心為教。後來永嘉玄覺來參六祖,兩人間之一番對話,又是後世「打 機鋒」之嚆矢。

直指人心,在大智大慧者自然可以當下開悟而自肯承擔。不過其次者,不敢當下承 擔,於是有「參話頭」之教。參話頭云者,是祖師以一句無意味之語言,令學人日參 夜參,疑情不斷,風吹不透,雨淋不入,二六時中,疑情湧現,直至能參所參,一齊 消殞,身心頓時脫落,打破無明窠臼,方始慶快平生。此參話頭,起疑情,全賴誠心 毅力,實非現代人所能做得來。

依個人疑情力量之大小,有破本參,透重關,出牢關之三關說。有人以唯識學之觀 點,將破初關定義為打破第六意識,透重關定義為打破第七識,出牢關定義為破第八 識。是乃以教詮宗之說法,但可聊備一說,以供參考而已,未可執以為是也。若是以 原始佛教之四果來判,如斷三結為破初關,斷五下分結為透重關,斷五上分結為出牢 關,仍在以教詮宗之例,未足為據也。亦有人以天台三觀來詮釋禪宗三關,即破本參 為空觀,透重關為假觀,出牢關為中觀,實不出以教詮宗之範圍,焉能中的?更有人 以明心為初關,見性為重關,或見性為初關,明心為重關,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禪宗在起疑情,參話頭過程,如疑情得力時,便不知自己在參,身心俱忘,所謂心 意識全忘,根塵識俱遣,亦即所謂離心意識參,此時謂之十方坐斷,不通凡聖,語言 道斷,心行處滅,可能出現前後際斷之現象,必須直到身心脫落,狂念頓歇,真心顯 露,方是大地平沈。虛空粉碎,全身獨露,此時主客融成一體,世界不再對立,彷彿 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為一,此即莊生朝澈見獨之謂歟!

當然宗下所謂開悟是指證悟,是定慧一體之結果,與心領神會之解悟大不相同。證 悟在心靈上,是屬於突然跳躍式之感覺,其感覺是強烈無比的,猶如冷灰爆豆。至於 直指人心與參話頭之差別是前者力量稍嫌薄弱,後者因在甚深之定力下,其開悟力道 之強勁是深透的,相較之下,參話頭頓悟之後,比較不會忘失以致悟後重迷,當然這 是指相同根器而言。

至於證悟之後,並非即至佛位,祗可說是見性而得素法身而已。本身無始以來之習 氣猶在,故開悟之後,除須保護不失之外,更要歷緣對境,磨除習氣,古人遂有「未 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之說,又有「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既悟之後,更 如喪考妣」之歎。

臨濟曾有三玄三要之說,自汾陽之後,即少人探究,唯三峰法藏之法,《心燈錄》 一書之作者湛愚老人曾有精辟之解釋。雖然三峰法藏一脈瑓已被雍正所剿滅,但滅而未滅,湛愚老人之《心燈錄》畢竟流傳下來,書中病在立「真我」以致被人誤 會,其實湛愚之「真我」,即真如之心而已。此真心與無明,二而一,一而二,亦非有實體,不過因立我字,抵觸佛教無我之說,遂引來攻訐而已。

臨濟之三玄三要,據湛愚老人之解,意謂一玄中有三要,三玄則為九要。三玄者, 句中玄,意中玄,體中玄是也。

 

句中玄三要:

初要─初悟之時,脫離諸相,體知此 我,此我即真心也。

中要─認識此我,則當保護,時時看 管,勿教迷失。

上要─如此看管保護,未免有想像光 影,遂思離此想像,但不能忘。

 

臨濟為此直指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

意中玄三要:

初要─保任功夫綿密,遂知離卻想像 光影,然猶有離在意中。

中要─功夫更進,則忘卻離字,遂入 無為正位而身心輕安。蓋已由返照變為寂照,端拱無為,一無事道人而已。

上要─用功久之,則無所謂功夫,是 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即無為而渾化,其無為之跡,且亦無所謂無為。

臨濟為此直指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𥐥體中玄三要:

初要─妙到極處,不復久炫其妙,由 此返乎淡,此淡字是妙到盡處而返為淡之淡,非同愚人之淡。

中要─雖淡然無味,但無味中有至 味,此至味者,非色非空,非境非物,非有為非無為,於歷緣對境時,不落兩邊而歷歷孤明,如朗月當空。

上要─至此境界,難以言詮,即妙高峰頂,不許商量之謂歟!

臨濟為之直指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又曰:「明得一玄三 要,但能自救。明得二玄六要,能為人天師。明得三玄九要,能為佛祖師。」

當然佛教尚有天台、華嚴、淨土、密宗諸宗派。但其思想終不出中觀、唯識、如來藏三種系統範圍,其宗旨亦不外是要破除無明而已。無明即是顛倒見,即是我執及 法執。

原始佛教之破三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三結既破即證初果須陀洹,其身 見即是自性見,執有一常恆獨立存在之我,這是一種錯誤之觀念,即顛倒見。此種我 執,屬於分別我執,尚非生死根本之俱生我執,因論禪宗,略及於此,其詳自有經書 在,不在本篇討論範圍。(禪宗三關圖說,不依教解,另有圖表,見《內丹學概要》)

 

𠐓仙家之修煉宗旨

仙家即是漢書藝文志所稱方技四種之一。四種方技即是醫經、經方、房中、神 仙。

神仙家是不同於道家的,白居易說皇皇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上青天。

仙家素有三元丹法之說,即天元神丹,乃服食之道也;地元靈丹,乃點化之術也; 人元金丹更分栽接與清淨兩門。栽接則有三乘法門,有人己俱利者,有但利於己,無 損於人者,其次則有利於己,亦有損於人者。清淨門則是單憑一己之力,講究神氣紐 結而立鄞鄂,盜天地之正氣,補既虧之凡軀,有時亦藉助於草木金石之藥物,以期袪 病養生。由於隱居深山,有習符咒以辟邪斬妖者,若混俗同塵,積功累德,於是有習 齋醮以拔度幽冥者。

至於雷法,即是先要有內煉之基礎,講求雷霆一竅,轉而形諸身外,與金丹大道難 免有背道而馳之處,前人稱之靜則金丹,動則霹靂,良有以也。

仙家與佛家不同之處,在於仙家內丹是性命雙修,神氣並重;而佛家則獨重心性功 夫,其理論各有依據,殊難斷其是非,依個人情況而選擇可也。

仙家內丹修煉,先要立玄關,然後求藥物,再行火候,此即內丹三要也。

玄關之說,因傳道者不同,所言玄關亦有相當之差異,有因見張紫陽云:身中一竅 名為玄牝,遂執著身中而摸索,以為身中實有此玄關一竅者,於是山根、印堂、膻中 、氣海、關元、夾脊、海底,便被指為玄關,初學之人不明究竟,依之守竅,不少出 了紕漏而不知者。其實凡在色身中摸索者皆非也,設如此竅在色身之中,豈能稱之為 玄關哉﹖

蓋玄關一竅者,玄之又玄之機關,故謂之玄關也;神氣合一之竅位,故謂之一竅 也。此玄關一竅,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乃在於內外相感,神氣交姤,天人合 發,一陽來復處也。以一日言之,則在乎亥末子初也;以一月言之,則在乎晦朔之間 也;以一年言之,則在乎冬至時節也;以卦象言之,則為坤復之間也;以天干言之, 則為戊己門也;以人身言之,則為神氣穴也。豈有形象可著哉﹖

古仙將修煉過程分為三關,即煉精化氣為初關,煉氣化神為中關,煉神還虛為上 關,亦有將之分為兩階段者,即小周天,玉液還丹,坎離交姤,此三者異名同義,屬 於前一階段;其後即大周天,金液還丹,乾坤交姤,此三者亦為異名同義,屬於後一 階段。及至清朝中葉,西派李涵虛又分之為三車,即運氣河車,小周天運火也。運精 河車,玉液煉己也。精氣兼運大河車,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也。

煉丹之人,亦被稱為煉氣士。所謂煉氣者,不是煉後天吐納之氣,亦非煉後天身中 之陽氣,而是須從太極混沌中立其根基,奪取先天一氣,古仙謂先天一氣,從虛無中 來者是也。此先天一氣,乃是仙家所稱藥物,在玄關中得來,若略先一意,則真機未 現,採之無益;若略後一息,則凡念已起,採之又多夾雜,故時未至,則虛以待之, 不敢為之先也。時已至,則動以迎之,不敢為之後也。不先不後之間,即《悟真篇》 所謂「鉛遇癸生須急採,金逢望遠不堪嚐」是也,亦即古仙所謂「一陽初動是其時。 其時時至我自知。謹依師指臨爐訣。自然擒住那些兒」。

採藥歸爐,封固溫養,採藥須在夜半子時,月華瑩淨之候。此夜半子時,非天地間 之半夜子時,乃吾身虛極靜篤,一陽來復之子時,稱為活子時。月華瑩淨亦非太陰魄 滿,十五之月,乃是白光上沖眉間,一路光明藥物充盈之謂。有些人未得師指,竟以 為月圓之夜,可以吸取太陰之精華,於是每逢十五之夜,登高吐納,存想月華被我吸 入丹田,誇為吸星大法之類的,令人搖頭失笑。

採藥在子時,起火亦須在子時。不過進火之子時,是人身之子時位,不是某段時 間。古仙於督脈運河車,稱為進陽火,凝神於坤臍,火力充足,一路直透泥丸,然後 移神於乾頂,陽氣化為陰精,沿胸前任脈,直下丹田,稱為退陰符。在胸前脊後,卯 酉之位,皆宜略事沐浴休息,以防榆落麥生。

如此每逢藥產神知,便採藥進火,運行周天,直待數足,接行採大藥,服食過關之 功,進入大周天之候,又稱為金液還丹矣。

依此看來,似乎大小周天皆屬於命功。其實在玄關一竅出現之景況下,性命原不可 分,可說即性命合一也。蓋當其杳杳冥冥之際,乃易經寂然不動之謂,此時此境,若 起心動念,分別認取,便落後天,此非心性之功夫乎﹖逮乎瓊鐘一扣,玉洞雙吹之 際,恍恍惚惚,樂不可支,若貪著其事,舊路重遊,鉛飛汞走,便是心性功夫未曾煉 純之故。故玄關者,神氣交姤,性命合一之功夫也。若以為是單純命功而已,是錯之 又錯也。(仙家三關圖說,另見《內丹學概要》)

道家修養宗旨

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莊子兩人,合稱老莊。「老子」五千餘言,講治國,講處 世,講養生,大都集合遠古聖哲之慧見,用洗煉精錘之文句,表達其哲理,發揮其思 想。

後來老子被神化,於是所有之治國原則、處世方法,與軍事思想,都被轉喻為養生 之術,《悟真篇》一書便大量採用「老子」之術語,如「虛心實腹義俱深」,「要得 谷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玄牝之門世罕知」,「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 玄是要機」,「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復命即常存」,「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

究實言之,老子是精於養生之術的人。對於道體,老子則謂不可道,不可名;可道 則非常道,可名原非常名。蓋天地之開始是無法描述的,故云無名天地之始;而萬物 之衍生則是可以形容的,故云有名萬物之母。是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摶之不得」,乃是道之體也,道是不落言詮,無法揣測,非眼耳手之所到的。

至於修行之指導原則,即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因在人 身中,虛極靜篤之時,猶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則靜,靜則復命,吾人苟能虛心 以滌除玄覽,而專氣致柔,自然可以實腹。虛心者為道日損也。心愈虛而神愈凝,實 腹者為學日益也。氣愈靜而精愈純,在此虛極靜篤之候,自然可體會到「道之為物, 唯恍唯惚」。且惚兮恍時,其中有象有物;在杳兮冥時,其中有精有信,此即是玄牝 之門,天地之根,久之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在此之前,虛極靜篤,以無名之,蓋其妙不可言也。在此之後,萬物並作,吾以觀 其復,以有名之,蓋其徼可得見也。

莊子之書,有借聖人之言行以表達自己之思想者,稱為重言。有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說明自己之看法者,謂之寓言。有莊子自己機抒內發吐為言詞者,謂之扈言。雖有 三種之分,但是總不外莊子思想觀念之發露。莊子之修養方法,處世態度,有條不紊 的見諸內篇,如〈人間世〉之心齋,〈大宗師〉之坐忘,皆是莊子所發明。至於道之 體,〈大宗師〉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至於道之表現,即〈知北 遊〉云:「道在螻蟻,稊稗,瓦甓,屎溺之間,其實無所不在也」。

莊子將修養境界分為至人、神人、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即是忘我;神人無功即是忘 功;聖人無名即是忘名。莊子講究忘字,於自己獨處則說坐忘,與人共處則說相忘。

 

如〈齊物論〉中所云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此形如槁木,心 若死灰,而至於吾喪我之境界,亦即是〈大宗師〉云「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是謂坐忘」之功夫。而「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則是與人共處 相忘之修養。

莊子具體之修道步驟,亦可見於〈大宗師〉篇中。南伯子葵問於女偊,謂女偊之年 紀已長,而形貌若孺子,究竟是如何修持而得﹖女偊乃告訴南伯子葵說,他教卜梁倚 時,卜梁倚修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又七日而後能外物,又九日而後能外生,然後朝 澈,然後見獨,然後能無古今,最後能入於不死不生,然後應世而能攖甯。終與造物者游,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

於是南伯子葵又問女偊,其修道方法是從何得來?女偊為之解說:「他聞諸副墨 (書籍文字)之子。副墨之子則聞諸洛誦(反覆讀誦)之孫;洛誦之孫聞諸瞻明(見 解正確);瞻明聞之聶許(附耳私授);聶許聞之需役(勤行不惰);需役聞之於謳 (吟詠體會);於謳聞之玄冥(虛寂忘言);玄冥聞之參寥(參悟寥廓);參寥聞之 疑始(迷茫無端倪)。」

莊子下手具體方法為心齋功夫。心齋即是聽息法,可說是所有下手方法中,最為正 確無訛,最為殊勝,最為上乘之法。圓頓子已泄之於《靜功療養法》一書中矣。(莊 子聞道程序,修道步驟,心齋功夫另見《內丹學概要》)

綜觀儒釋仙道四家之說,唯仙道兩家有性命雙修,神氣相守之宗旨;而儒釋兩家則 不談命功,專修心性。由於單修性功,專門體悟本來心體,當心體顯露之時,便須時 時操持照顧,以免得而復失,禪之悟後重迷,儒之日月至焉而已,都是同一種毛病。 仙道之門,因注重性命雙修,而性功在古時儒道未分之際,古聖先賢講得已太多, 故師弟相傳之時,皆未提喩其重要性,久之,予外界之感覺,就如重命不重性一般, 遂為儒佛兩家所輕,其實是未深入瞭解仙道所致,如《楞嚴經》之批評十種仙,此仙 乃印度外道仙人,並非我國所說神仙,若以為楞嚴十種仙即是我國之神仙,實為門外 漢之語。

至於仙,道之差別,可說道屬清淨門,而仙則兼清淨栽接之外,並有爐火黃白之術 ,及神丹服食之道,仙之法門較道之法門為廣耳。(本文收入《內丹學概要》一書)。

【李永霖‧中醫師】

〈《性與命》第8p7-26,1998,12

仙學匯宗

仙學匯宗乃西江月李永霖先生三十年來南參北訪頂禮膜拜,得師友之傳授,擷丹經之法訣,間以己意折衷而成,是其平生部份心血的結晶。原本為自己他日專修之藍本,實不擬示人,致遭毀謗,唯同玄要求傳閱,不忍拒絕,為方便計,遂以付梓。

本書將仙學真諦,自入門初基始,至於大成性命雙修密旨,以簡潔扼要之筆法,廣參歷代仙真之學說,深入淺出,和盤托出,尤以將歷代祕而不宣之譬喻、隱語,一一點破,能使苦讀萬卷丹經道書,而仍感隱諱難明,又未能獲得明師口授心傳知道門同修,一閱是書便能豁然貫通,瞭悟密旨,誠為仙學指引之明燈,學道之津梁也。

仙學匯宗內容概要

太極圖說 龍虎烏兔 玄牝說 有無竅妙 攢簇五行
和合四象 蟾光論 鉛遇癸生 火候說 內外二藥
心息相依 緣督守中 順逆三關 玄關一竅 添油接命

隱仙派丹訣指要

隱仙派實際修煉的原理是應用己身靜定修煉出來帶有陰質的後天陽氣,據以召攝虛空中純陽的先天一氣,使它門內外交感逐次感召從而兩兩混融。從此天人合發,生死玄關顯象矣!此後,日九功深,積健為雄,終能達到形神俱妙身外有身得出陽神證六通之境界。

【隱仙派丹訣指要】是西江月先生將樂育堂語錄及道德經講義二書重新整編,鉤玄取要,去蕪存菁,經年累月反覆整理編排,使其層次分明,條舉縷晰。有志修習隱仙天元丹訣之同志,苟能懷此一部指要,且深入研究參證,將可獲得酸短窮年累月之摸索,與乎虛擲光陰,浪費精神、金錢或免誤淪偽師道販殼中之裨益。

隱仙派丹訣指要內容概要

隱仙靜坐入門

道德經講義提要

樂育堂語錄別集

口訣鉤玄錄

莊子心齋集釋

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

洪碩峰 1997年7月

一、話說前緣

台灣古時候曾被叫做蓬萊仙島,是個被懷疑、幻想是出產或盛產神仙的地方。所謂「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是也。

可惜,據我五十年來的了解,考察探索,翻閱史料,簡直令我失望,台圓、台員,「埋冤」也者。神仙傳說、神仙觀念或許有之,至於盛產神仙,乃至知道有丹道學術,而神仙乃由人起修,神仙是人創造,均從無概念,何況待其神仙道教文化之流行風傳?

迨至一九四七年以後,由於種種因素,大陸人才薈萃來台,丹道學術于焉開始出現。民國五、六十年代,是台灣丹道人才最鼎盛,文化最普及的年代。當時以蕭天石先生之自由出版社大量翻印丹經,宋今人先生之真善美出版社創刊《仙學》雜誌,並集合同道成立仙學中心,極力提倡推廣。仙道前輩中,袁介圭先生由於系出上海仙學院陳攖寧先生之嫡傳,成為眾家之師,林一民先生得自虛雲老和尚師兄古月和尚及南宗南石老人真傳,方毅先生(針石子)、王贊斌、簡建德、徐伯英、葛長耀等人,一時多少英傑。李樂俅、朱士箴且到處訪道,將台灣有知名度之修道者逐一叩訪,並集結為《訪道語錄》一大巨冊,為台灣仙道史預留珍貴記錄及史料。

二、也是前緣

年少時,由於喜悅武術技擊的可以亦儒亦俠、救世、醒世、治世、濟弱扶傾,以及對中國古典俠義章回小說及歷史、文學之偏好,從國小起,即以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揣測意義方式,閱讀身邊可能接觸之各種書冊。初中時,更以喝鹽水療飢果腹的方式,將飯錢投資於武俠、俠情、歷史章回小說中。高中時,搜購所有武術、氣功秘笈,其中《練氣行功秘訣》、《少林武功全書》、《西螺七崁藥方集》、《因是子靜坐法》、《伍柳仙宗》(分冊)、《七真繪圖史傳》、《綠野仙蹤》、《神仙傳》、《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等書籍,對我啟蒙影響很大。乃將各種吐納運氣導引技巧配合套入陳泮嶺先生之太極拳、虎尾二哥之白鶴拳及其他拳套,最得意之傑作乃運用於《易筋經》、改編《易筋經》。惜乎因參加大學聯招,由文科轉組報考醫學院,因苦讀而中斷,無暇苦練。

大學起由於社團林立,佛教社團提供免費佛書,屢常順手攜回翻看,初期相當排拒,後來竟至痴迷,曾得當時多位高明居士及「名」僧之讚美。

大二時有位香港來的氣功大師金先生,告訴我學佛不如學仙生動高妙,雙方曾討論頗為深入。得其先容介紹我到中興新村時任農林廳視察之林一民先生,並從學丹道靜功。林先生當時認為太遠而不便,再轉介紹時任職於台中市政府建設局技正之袁介圭先生。袁先生當時已準備退休,在台沒有家室,除上班外,也不參加應酬,每天下班後,大多待在台中公園邊精武路市府小宿舍內,不怕我隨時前往打擾。退休前,搬到進德路,《中華仙學》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編集。袁先生對我背書的能力及他交付的小差事的工作效率,認為真誠與滿意。

從習仙道始自林一民先生,但跟隨袁介圭先生後,從如何讀經,如何分宗分派、仙道歷史,功夫之理論、層次火候,如何採、溫、封;頓漸、上中下乘丹法,乃至仙道、道家、道教、神仙家的人生觀、社會觀、宇宙觀、人格風範、思想觀念,始為之徹悟。仙道學術基礎,從茲築基。至思與之齊,無怨無尤,終身不悔。

由於袁先生之「功」高望重,很自然地我也較容易接近當時的許多前輩。藉袁先生之指導傳授,大學除學校專業科目外,當時自由、真善美、新文豐等出版社所出版之道書,大多努力瀏覽過。

三、希望期待

三十年來,孜孜不倦,清苦自勵,從不間斷研讀、實驗,百折不撓,並將所學所知,結合中、西身心醫學、營養、衛生、環境,哲學、科學,綜合整理,以為個人自修的規範。二十年前,偶而也隨機將自己實驗心得,試之於同修同道,由於自知學術功夫粗淺,經驗有限,加上謹記袁先生許多警誡與承諾,所敢公開之口訣方法,也大都侷限於築基以下為範圍,築基以上則另立術語,避免因誤會而驚世駭俗或自誤誤人。

三十年來的不斷研習,親身實驗,不能說沒有什麼心得與感慨,雖然仍不敢妄自尊大,但也從不妄自菲薄。蓋這種至玄至秘的學術,自古以來絕不外傳,外國人不可能學到,華人中,大陸自中共統治以來,尤以文革以後,連香港及其他地區也鮮少人知,幾瀕滅絕。歐美大陸華人更似雪泥鴻爪,渺不見人知曉。

只有台灣地區,因為當年先進前輩的努力,留下大片基業及厚實之基礎。但由於丹道派特殊的傳承戒律單傳秘旨,真正懂得丹道全貌的也不是很多,至於機密口訣的傳授,更是寥若晨星、鳳毛麟角。目睹許多江湖道販假傳道行詐財之伎倆,每感痛心與悲憤。有時真想暴虎馮河,任憑粉身碎骨,甘冒違背諾言而遭天譴,擬思振臂提倡;但是有時又無限氣餒灰心,蓋仙道學術並非一般學術,也非宗教,實乃超凡成仙、神通變化、超越時空世俗之學術。自己未成功前,將名揚謗隨,苦難重重。如果僅為推廣而將全部機密口訣和盤托出,則自己流浪生死,幾十輩子得到的奇緣,加上數十年千辛萬苦,努力實驗的資料全部無償貢獻,也著實不甘心,不甘願。雖然與名利富貴無關,但至少應獲得精神上某種程度真摯的尊重。

所謂「夜聞風雨之聲,輒轍夜輾轉難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每當憶昔袁先生慈顏諄諄,語重心長之教誨,無不感懷錐心,驚悚惕動,慼然為之哽咽泣下。古仙授徒重在師徒相渡,心心相印,徵之今日,謬之千里矣!哲人雖頹,典範猶在,撫今追憶,其不悲乎?授徒推廣乙事,豈不徒自增尋煩惱而已!

四、口訣授受

丹道學術宜應定位為:人體生命科學、人類時空科學或人體神通特異功能學,以有別於時下普通之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哲學、宗教學,且非某一單純之科學。以目前科學、哲學、宗教學的程度,實不足涵蓋或解釋丹道學。三、五十年後,丹道學經過推廣、實驗、應用,必將掀起人類歷史文化革命,形成學術主流,帶來人類嶄新文化與文明。

清初劉悟元認為要學內丹學,必須先苦讀十年丹經,乃能明理從事。黃元吉則說:「仙道關乎天命,非無根、無德、無福、無緣之人,所能受得。」民初陳圓頓則認為要修習仙道,必須要具備有(一)超群之毅力(二)絕頂之聰明(三)深宏之德量(四)誠懇之心志(五)足夠之財力等條件配合。

自古仙家傳授功夫,未聞有一口吐盡者:抱朴子從學於鄭隱,執奴僕之役;白玉蟾三代感師恩,十年侍真馭;伍沖虛切問十九年於曹還陽,且賣田舍以資助師家從事爐火之用。故亟力排斥那些邂逅傾蓋,便問金丹如何下手,黃芽如何到口之徒。柳華陽則說:「彼施我財,以濟其事,我授彼法,以成其道」。

古仙所以會持這種保守態度,其實是其來有自。其一,金丹大道是重安鼎爐、再造乾坤之學,有緣得之,恒心學之,則可以「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參同契》語),如此珍貴之丹訣,豈可不擇人而授,謹慎付囑?

其二,口訣得來太易,輒生輕視之心,若是辛苦多年所得,決不致輕易授人。昔海印子之言三部止火不便泄露,就是這種原因。

其三,學習仙道之人,大都薄視功名,遠離是非,孜孜於尋師訪道,因此在二三十年的歲月後,並未為自己爭得一份他日可以專修之資糧,於是借此授徒,尋求法侶相助,此即柳華陽之法財互施,兩蒙其利也。

其四,傳道之人,若自家資糧豐足,可免後顧之憂,自然亦不必求助於人,彼等人若得一載道之器,即傾囊相授,但求尊師重道而已,如張虛靜之度李虛菴即是此例。

現代人,講究速效,認為陽光底下無啥新鮮事,於是認為學問乃天下之公器,理當公開傳授,不宜故步自封,甚者出言無狀,探人隱私,種種言行,令人厭惡,如此焉能得師傳授口訣?

更有些人,不學無術,於金丹大道之原理、方法均未了澈,便急於自售,以人師自尊,不明就理的人陷入其圈套而不知,等到其主事者被繩之以法,猶組團抗爭,大呼冤枉抹黑曲解,這種人,除寄予同情憐憫之外,袛能說是「愚痴無聞凡夫」,不知效法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以致被魔所惑,不知伊於胡底了。

昔時師徒授受,在儒家而言,孔子主張束脩以上,未嘗不教,且有教無類,否則孔老夫子開門七件事如何打點,況小人與女子又如此難養呢?再看佛門,世尊每天必定托缽乞食,一來可以降伏我慢,二來可免枵腹之苦,不像現代佛教山頭林立,擁眾自豪,護法弟子之供養金一擲就百萬元,而密宗更是每學一法,則須紅包若干,故有「窮不學密」之諺流傳。再看道家西派李涵虛之收徒,主張「發財的門生封贄見,貧窮的門生盡隨緣,他也率真,我也清廉」,豈像現代外面某人教氣功拳術,硬性規定皈依入門須紅包五萬或八萬的,獅子大開口,況且所教不過是粗淺胡扯之方法,雖然傳授之人其心可議,但是學道之人若是一毛不拔,連基本之人情世故尚不曉得,則如何能望高人指點功夫呢?

以上是二種走極端之例子,為免讀者諸君聯想跳躍,以為作者需要別人資助修道,在此特別聲明(一)作者本身謀生有術,不必藉此糊口;(二)家有薄田數畝,茅菴一處,足供他年遁跡潛修之用。雖然三十年來所費心血不少,但尚不至於要向學生求助,希望讀者不要誤會。

不過作者仍要強調讀者有緣遇師,切須積誠以求,不宜草率從事,以為可以效法去大陸學氣功,袛要贄金厚,便可將師家砸得頭昏眼花,須知大陸騙術尤勝台灣一籌呢!

何況學道乃是清高之行為,不是銀貨兩訖,便可皆大歡喜。昔日神光尚且斷臂求法,游楊猶自立雪程門,仙家口訣豈可以金錢買賣,或作人情饋送?

再者同列師門,各人所得亦未必盡同,傳道者審知學生根器不同,所教下手方法自然有異,又伺師精誠程度與歲月之長短,其所得口訣之多少,丹品之高低等自亦有程度上之差異。世上有師尋弟子而度之者,如鍾離權之度呂純陽,張靜虛之度李虛菴,亦有弟子尋師求度者,如伍沖虛之求曹還陽,張靜虛之求周大拙。

亦有基於平等互惠之原則,而法財互施,各蒙其利者,如張紫陽之依馬處厚而事遂,薛道光之賴張環衛而道成,柳華陽所謂:「彼施我財,以濟其事,我施彼法,以成其道」是也。

今人心澆薄,學道不過數年,讀經不過幾冊,便動輒以師道自尊,開山立派,號稱宗長,偶閱伍柳丹經,未嘗深入探究,記取幾個功夫階段,率爾自詡已得「百日築基」、「七日採大藥」、「十月養聖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等等口訣,欺騙後學,其心可誅。

張紫陽謂:「袛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正是為袛看丹經而未具隻眼之人而發,陳攖寧曾說「真正神仙口訣皆從艱苦中實驗而來」,不是世俗傳說一得口訣,立即成仙。

近來又有些迎合大眾心理的人,謂大道不必苦修,頃刻可以成佛,這種譁眾取寵之人,實是不學而「有術」五術之外之騙術,高明哉。

亦有人恥於下問,以朋友立場而談道,此但能管窺一斑,不足以得大道之全豹也。縱使博覽丹經,亦仍欠腦後一椎,丹經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有旁門小術,有三乘口訣,口訣中又有口授不及,猶待心悟者也。

五、道法術與明師

讀丹書,每為許多名相比喻所苦,非有過來人或明師指點,不易了解及深入。各宗各派,名相雖然相同,意義則非一致,或詞義乖謬,語焉不詳,有時喻在此,而意在彼。所謂「道本同,而法或許有巧拙之殊,法雖同,而訣未必無繁簡之異。」三元二派諸道法術,必須同時融會貫通,便於應時採用。且修習者,也應審酌個人天賦性向性別年齡及生活環境條件,擇優而煉,以期事半功倍,克期見效,期待進步。

還有選擇一位或多位心靈相契的明師是絕對必要的,明師除了博學、熟知丹經,足以傳道、授業、解惑外,最好還要能展現真參實證、特異生理或心理的實力。此外,品格、言行、道德良心,必須相對貞純。丹道學術是結合社會及自然之實驗科學,明師必須要真參實證過,才有足夠之體証、經驗用以指導別人,經師、人師、天師是有區隔的,否則盲人瞎馬,何以服人?不能厚顏無恥,看幾本丹書、東抄西剪、私心揣臆,用以欺世誆人、胡言亂語,根本摸不到帝釋之鼻孔!

「道」字在《易經.繫辭傳》裏是說:「一陰一陽」叫做道,而明師的解釋是:一個陰間加一個陽間叫做道。融合證悟多重時空中有一個看不到的陰間,有一個看得到的陽間,結合陰間陽間兩個正負時空才是道的全貌、本體。

《道德經》曰:「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明師的解釋:「無」指生前死後,無形無質的先天世界;「有」是指有形有質的這個後天陽間世界。又「致虛極,守靜篤,以觀其復」,「復」亦同指生前死後之先天世界。又《心經》曰:「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明師之解釋亦同,「空」即是無,「色」即是有,空色同宗,有無反正,萬物負陰抱陽,太極陰陽,大道陰陽,均泛指兩個質同而形不同時空世界之整體合稱。

仙家修道之人歷經數千年,結合群體智慧,發明特異法術,窮神知化,神通無礙,穿透時空虛體實相,生來死去,死來生去,來來去去,無拘無礙,自由自在。修道人能夠體證二個不同時空之存在,發現「我」與宇宙多重時空之相對關係,就算開了,通了,悟了。開通了,開悟了,就能得大智慧,了解本來面目,了解生死,死後不死,超越生死,了脫生死。生命之價值改變了,生命之意義昇華了,一切都明白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怎能不悲欣交集,怎能不如喪考妣?這樣才算明道、悟道。

至於說法、說術,說來話長,非三言兩語所能明述解晰。不過上乘的丹訣,確實是一語半句便通玄,它的特性是「簡易、平和、速效」。煉神以涵蓋精氣,深沈靜定,穿透玄關,直超頓入。

六、仙學應讀書目

丹經從正統道藏、續道藏、道藏提要、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道書一○○種、道書十七種、道書十二種,還有許多未入藏的或近代人新著。古丹書多屬文言體裁,讀來詰屈聱牙,許多還來自扶乩,或投機者偽作,或後人真假摻雜,簡直汗牛充棟,濫芋充數或魚目混珠,三教一貫論,五教同源論等等。過去,我們一向罕言天元、地元,只建議參讀少數人元栽接,取其實用而已,我們提倡的是「人元清淨」。縱使許多明清以降之丹經,許多初學者實仍無法了解,至於秦以前之古丹經,許多宋明大儒也是看不懂的。

鍾呂所傳之門派,最初祗有劉海蟾、陳希夷,時約唐末五代初,後來王重陽自稱遇仙於甘河橋,創立全真教,此三家即是後來所稱南北中三宗之開祖。

劉海蟾為五代燕國宰相,相傳曾作《至真歌》,然而其內容與《靈源大道歌》相同,直至清末汪東亭,民初陳攖寧各舉證據,說明《靈源大道歌》係宋徽宗時曹文逸所作。

王重陽之著述有《全真前後集》、《韜光集》、《雲中錄集》、《分梨十化說》等書,然大抵著重於性學,罕言命功,《五篇靈文註》則多見命功之教。

陳希夷之著述有《釣譚集》、《指玄篇》,以《指玄篇》為性命雙修之作,頗有可觀,但書已絕傳,唯俞琰之書中可窺一斑。

張紫陽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二書傳世,後來有《玉清青華秘文》一書,王邦叔亦稱得張紫陽之傳,前二書皆帶鉛汞氣,而後一書則為清淨宗旨,仇兆鰲斥為後人偽託。

北派七真所傳諸書,一概以心性功夫為主,水火升降之術則不談,邱祖之《青天歌》、《大道歌》、《小周天火候口訣歌》等則性命同舉。

《白玉蟾全集》乃是一部涵蓋層面較廣之丹經,其中不乏口訣,為閔小艮所宗。

陳虛白有《玄機口訣》一書傳世,內容精彩絕倫,不失為「短小精悍」之好書。

陳泥丸之《羅浮吟》則是傳授予白玉蟾之詩歌,列舉旁門雜法,再提出金丹大道,為初學必讀,可免被盲師欺騙。

李清菴有《中和集》、《三天易髓》、《玄教大公案》諸書,以《中和集》較為精簡濃縮,末後附有《試金石》、《旁門九品》、《漸法三乘及最上一乘》,如與《羅浮吟》同看,更能明白仙家正統與旁門左道之區別。

尹繼先真人高弟之《性命圭旨》乃蒐集諸家心法及口訣,能將仙家修煉之步驟與方法,作有系統之介紹,實應列為玄門必讀之首要書籍。

俞琰之《參同契發揮》、《參同契釋疑》、《易外別傳》實為俞氏精心傑作,俞氏為南宗清淨門所出,又得異人指授讀易之訣,其解邵康節先天之學實乃師承有自,玩索獨得。

朱元育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二書皆屬北宗清淨之學,朱氏曾遇靈寶老人點開心易,故其參同一書是以易解參同,唯該書並非淺顯之丹經,若非先進指導,不易入門,方悟初於序文自謂讀之百次,於三教方纔略通門徑。

劉悟元之《道書十二種》以《修真辯難前後篇》較為可觀,不過彼常以己意重新解釋丹經名相術語,圓頓子稱之為鄉愿。

閔小艮之《金蓋山古書隱樓藏書》及《金蓋心燈》,據說當時唯印一百部,李俊慶醫師得其師臨終贈書,其中即有此部,該書在台灣珍藏二部,一部為自由出版社蕭天石先生所有,另一部即在李俊慶醫師手中,以《天仙心傳》、《上品丹法節次》、《修真辯難參証》、《大滌洞音》、《陰符經玄解正義》及其高足薛心香之《梅華問答篇》水準較高。

伍沖虛之《天仙正理》、《仙佛合宗語錄》二書,以《天仙正理》勾劃出伍氏本人之丹法概念,而語錄一書篇幅頗鉅,可先由《丹道九篇》入手,再及語錄,尚有《天仙論語》一部,其內容大抵與語錄相同,不過增加伍氏之詩歌而已。

柳華陽之《金仙証論》、《慧命經》二書,亦為初學入門必讀之書,不過柳華陽於書中所舉佛教之術語,已非佛教原始之含義,此點乃讀該書之人所必先知者。

黃元吉之《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尤以前二書實為黃元吉之學術思想及修煉口訣所在,時下大陸有自稱得黃氏之傳者,其思想觀念,修持重心皆悖離二書甚遠,真是愈傳愈劣,不堪一問,更有人說黃元吉系出金蓋山,故講究中黃直透,實屬無稽之談,讀茲二書,若能深入瞭解,前說不攻自破。

陸潛虛之《方壺外史》乃一部叢書,內容包括《玉皇心印經》、《陰符經》、《入藥鏡》、《百字碑》、《金丹四百字》、《金丹印證詩》、《青天歌》諸書之測疏,以及《悟真篇註》、《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圖》、《七破論》、《道德經玄覽》、《參同契測疏》、《參同契口義》,尤以後二書,在人元栽接丹法中,可謂精醇無出其右。

李涵虛之《三車秘旨》、《道竅談》、《黃庭經註》、《無根樹註》諸書,以前二書較有可讀性。

汪東亭所編纂之《道統大成》,內容亦不過是陸潛虛、朱元育之參同契《測疏》、《口義》及《闡幽》、《中和集》、《入藥鏡五家註》、《規中指南》及汪氏之《女丹訣》多冊合為一部叢書。

方內散人有《南北合參法要》,參閱應具隻眼。

海印子有《玄談集九卷》,可惜未曾刊印,《中華仙學》中有其零星文章,亦可一覽。

陳圓頓應世後,註了一些丹詩,如《黃庭經註》、《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丹詩註》。創辦《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後來又寫了專為初學者下手用功的《靜功療養法》,但範圍僅限於下手,而且還隱藏了重要的口訣。惟有積極性的「心息相依」,才能迴風混合,使神氣快速混融,確立玄關之體,恍惚杳冥間,先天一氣乍然自虛無中如電光飛奔、閃爍,遽然飄來,又像來自虛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蓮,踏著漫妙的舞姿,輕盈婀娜,一時空山靈雨,鳥語花香,一靈不滅,一靈獨存,間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充塞二重時空。

陳圓頓先生本擬以黃元吉之《道德經精義》、《樂育堂語錄》為範本,將黃元吉學說理論功法,勾玄提要地整理,名為《口訣勾玄錄》之內丹書,後來因懼遭天譴,遂罷手停筆。民國七十年代,以台北太極神宮何茂松、余慶章兩前輩合力創辦仙道雜誌,邀我主編,李永霖師弟為總編輯,因需稿,於是託請永霖師弟將黃元吉二書重新編整成冊,書名《隱仙派丹訣指要》,本意是完成陳圓頓未竟之心願,續承《口訣勾玄錄》,但一般人仍不知真實價值。後來永霖師弟又將俞琰、朱元育、仇兆鰲、陶素耜等註釋《參同契》大家,集合他們的理論方法,彙整編成《仙學匯宗》,一般人也是看不懂。

及至最近應李豐楙教授之請,率同葉武雄、黃煥君、林世和諸先生,於士林太極玄院共同主持研討內丹學,再託請永霖師弟精註陳攖寧先生於上海仙學院成立前纂集的《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詩串述》,以中央銀行功夫社名義刊行,書名《丹詩副墨》,是否能發揮一定之提倡效果,或仍曲高和寡,仍有待觀察。

袁先生辭世前,曾囑交李永霖師弟整理「近代百真譜」,用以證明神通可以經由修煉得到,而神仙確由人自己創造。用之來提供後來研習者做為心理建設,加強信心。但原稿交回袁先生後,渺不見蹤影,今袁先生已往矣!該資料不可復尋,惜乎!此事只好待日後機緣,將再促永霖師弟另起爐灶,重建該譜。

同修學者,果能努力精研上述建議諸書,苦讀體會,再下手實驗,舉凡上乘清淨內丹學,從下手到了手,除小部分較精微的過程,無法透過筆墨描述者外,大概都已具備且夠用了。除了可以節省三十年風簷展讀、皓首窮經、寒夜孤燭、搔首掩卷之恨外,還可以力掃旁門,終歸正路,學得有能力辨識認清真假丹道之邊際效益。

七、丹道進程抉要

黃煥君先生在《丹詩副墨》中勾提了五條靜功進程抉要:

第一步是身體不動,身不動就是身定。第二步是念頭不動,念頭不動就是心定、念定、眼定。定就是進入玄關之鑰,不二法器。第三步是空色兩忘,空色兩忘就是上神乘光(《莊子‧天地篇》);下神乘精(《樂育堂語錄‧卷四》),指的是混沌現象,玄關本體。第四步是玄關一竅。混沌未開叫做玄關,混沌既開叫做玄竅。心空性現,陽氣孳生,氣生則成竅,氣息則渺茫。玄關是溝通陰陽二地、冥合宇宙、成仙成凡、至玄至秘唯一通道。除卻頓入玄關、進出玄關,一切有為法,均屬後天搬運,不識玄關,不足語先天大道,不能超塵拔俗,超凡證仙,充其量只能減免憂煩,益壽延年。不能獲先天能量,不能煉得大神通,與一般凡夫或宗教師無異。

第五步守中入定,係專門用來盜奪吸收先天一氣𠕇的功法,凝神於虛,合氣於漠,中宮大定,冥合宇宙多重時空,其神通力能藉用宇宙天地能量,呼風喚雨,移轉時空,上窮碧落下黃泉,三十三天,十八地獄,出入無礙,來去自在。(以上理論與精神醫學之人格分裂種種,猶待未來科學實驗証明分辨。精神醫學以唯物之角度認為舉凡特異功能、神通等等,都是人格分裂症,或分裂屬性症。反之,則認為應係不明事理,隔靴搔癢,牽強奪詞之誤會。)

八、理論與實驗(單指清淨,不涉及雙修栽接)

(一)混沌原理

丹道學認為這個宇宙所有銀河系、日、月、星辰、萬物可分為(1)有情類(2)非有情類。有生命類包括人類、動物類、植物類、細菌、微生物類,無生命類包括所有之日月星辰、山川、礦物元素、氣體及一切磁線、射線。

多重宇宙都是由道所化生,這個宇宙之萬物也都是由道所化生。道是渾然一體之混沌狀態,本體是寂然不動,因感而遂通,分為二重宇宙。人是道的一部分,是由先天一氣𠕇道所化生,人如能循逆向回歸混沌狀態,透過特定之法術,重獲先天一𠕇大量之充電,則人不僅能藉著獲得之先天一氣𠕇來抗老、耐老、不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所謂「老而不死謂之賊」,賊者盜也,盜奪先天一氣𠕇也;「老而不死謂之仙」,「死而不死謂之神」,生死無憂,生死不懼,永恒不死。這個世界能壞而我不壞(成住壞空),只有能存在於實相時空的世界才不會壞,才不會消失,只有涅槃,只有寂滅。

(二)實驗步驟

修道者用功時,如果能夠盡量排除一切沈潛於內心的憂煩、困擾、恐懼等情緒因素,藉用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自我勸勉等手段,集中精神,將萬念歸於一念,然後將一念融化為無,虛無如皓月當空,朗朗乾坤,萬里無雲。也就是調整自己之心態,從輕輕鬆鬆,快快樂樂,歡歡喜喜,柔柔綿綿,舒舒服服,將自己之精神肉體放逐融合為渾然一體,使身心性命精神肉體,感到輕輕盈盈,飄飄逸逸,無限空曠,無限清靈,一切放下。旋而進入一種似無知似有知之朦朦朧朧、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金光銀波之混沌狀態,身心內外充滿了和諧、喜悅、清淨、慈悲、摯愛、安詳、光明、聖潔最妙的狀態。

也就是藉用「心齋坐忘」或「環中秘旨」的口訣,行心息相依、守中抱一的功法,使神氣混融,性命雙煉,以至神氣相忘,進入玄關,讓自己之身心精神肉體浸漬沈定於混沌中,感召先天一氣,使自己之身心肉體精神因既往操勞流失之生命潛能,得以因充電而大量彌補,充電時久,日積月累,身心遂逐漸轉化成帶有高能量之陽氣能量團。

(三)能量的發生與能量團的凝集

修道者經過一定時間,做心息相依、抱一守中功夫而進入混沌階段,身心得到最大之寧靜與修養後,每次靜坐中會逐次感到全體溫熱,似有熱氣流動,以後繼續靜坐,熱氣會逐次增多增強,如果不有意或無意流失的話,慢慢的會形成一股熱氣團,會在體腔內迴旋奔騰。

修道者可以選擇讓熱氣團走督任二脈、奇經八脈的路線運行,也可以選擇走黃中通理的路線,上拄天,下拄地,吸升呼降,甚至也可以選擇全身充氣,自然吸聚吐散的路線。熱氣團本身也可以隨修道者之意念放大或縮小,甚至到後來,工夫夠的話,可以從身內滲透到身外,內外交流,吸入吐出,內通外也能通。

功法有很多種,頓漸及上中下乘,有煉元神以涵蓋精氣法,有煉精氣以固元神法。積氣聚氣,調息凝神,凝神調息,功法不同,巧拙簡繁也各異,以往各宗各派是此而非彼,固非明智之誤,用您懂的方法修煉,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參證現象

做功夫會因人體質、性別、年齡、方法而有不同的現象反應,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有反應,從精神到肉體都會有變化。主要分為三階段:(1)玄關發現前(2)玄關沈定中(3)玄竅顯象後。

任何身心、生理、心理之轉化都是正常現象,靜坐中六根門頭都是藥,都是陽氣顯示器。六根即口鼻眼耳身意。唾液甘醇,鼻聞清香,眼見日月星辰之電光、螢光,耳聞風雷海浪波濤,身如做愛高潮之欣快,精神莫名之喜悅,凡此種種,都是功夫進步之明證。這還都只是初中反應,必也達到天地、人我、人天、陰陽兩界一切圓陀陀、光灼灼、光光明明、圓圓融融、融融泄泄、無為而無不為、無所在而無所不在,與道合真,才是大開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之大成就境界。

九、歇前語

花了一整天,深情款款,揮筆就寫,想到那裏寫到那裏,無主題,無不是主題。雖然粗糙,但絕對率真,意思具足,只怨筆墨難抒,難臻完備,尤以許多精微漫妙之處,簡直無法以文字形容,只好留待後日機緣。

十、結語:搏君一粲

每次上市場買豬肉,肉販老闆見我可親可愛,秤完後,都會另割一小塊精肉送我,並說:「多謝!多謝!下次擱再來。」結語前,最後我還想補上幾句吉光片羽,當做結文贈語。其辭曰:

如何心息相依?如何守中抱一?如何致虛極?如何守靜篤?如何以觀(採取)其復(先天一𠕇)?

答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又曰:「綿綿不絕,用之不勤。」

又曰:「凝神於虛,合氣於漠,以不神之神,行不採之採。」

丹道秘旨,盡此矣!有志者及「明道」的專家,提醒幾句隨時常聞之小術語,雖然禮輕,卻也情重。慚愧!慚愧!

(《性與命》第6期,p19-48,1997,07)


《樂育堂語錄精義》-呼吸,凡息、真息、胎息]

[前言]                                                                                                          葉武雄 編纂

「樂育堂語錄」之內容係針對不同根器者傳授,法門或有上、中、下等優劣之分,然而各種煉法均率能指引正道,且明示修煉秘訣。

蓋世人以非上德者眾,已破體者多,故先以眾人本來具有的精氣神三寶中之氣,日常所用的「呼吸」介紹之,希能以下等之煉法而上達高深之境界。

「樂育堂語錄」一書內,關於呼吸的煉法,除下列所舉述者之外,尚有許多方法,然而莫不皆以「歸於一處」,經久,再則待「神氣融合」,而達到「陰陽合一」,以臻太極,此先天境界成矣。

甲、呼吸的重要性

鍊丹之道,雖曰先天元氣醞釀而成,然若非後天有形之氣,不能瞥見先天元氣。若無後天渣質之氣,則先天一氣,無自而生。

夫人之身所以健爽者,無非此後天之氣足,氣何在?即身間一呼一吸,出入往來,絪縕內蘊者是。後天氣足,先天之氣之生始有自也。反之,後天色身太弱,則無以蓬蓬勃勃而活見本來虛無妙相,不能修得足先天真一之氣。所以調息工夫,實是鍊命之學。

A、以「呼吸」入手的煉法

一、 息息歸向一處,使神氣融結

1、止於臍下丹田

胎息誠修鍊之要務也,古云:入定工夫在止觀,止於臍下丹田,觀於虛無法竅,如此則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常常了炤於不睹不聞無聲無臭之地,而胎息常在個中矣。

2、炤於印堂鼻竅:

人能一心靜定,屏除幻妄,回光返炤於印堂鼻竅,自然漸漸凝定,從氣海而上至泥丸,旋復降自中田,何莫非此胎息為之哉?

胎息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元氣,父母既生後一段真靈,性得之而有體,心得之而有用,在天為樞,在地為軸,在人為歸跟復命之原。

3、向中宮吹噓:

若不於後天呼吸之息,息息向中宮吹噓,則金無所生,水不能足。若能一出一入之呼吸,息息歸根,神氣兩相融結,則後天氣足,先天之氣之生始有自也。久之,先天元氣即可蘊於中宮,生生不已,化化無窮

4、了炤不內不外之處:

將心神了炤不內不外之際,虛心以聽氣息之往來,庶幾神依息而立,氣得神而融,未生前一團胎息,可得而識矣。

 

二、使息調至息微,以至於息無

1、蓋外呼吸原為包裹內之神氣使之交合。如非以外之呼吸,時時調停,周遍溫養,則內之神氣難以交合。呼吸收斂,始覺元氣。氣之不壯,由於息之不斂。因此調息工夫,是鍊命之學。始而有息,久則息微,再久則息無,始是命學之真。

2、人能凡息一停,真機一現,凡息都是胎息。若雜念未除,塵心未淨,縱胎息亦是凡息。凡息不除,真息不見。

3、從口鼻之氣,微微收斂,斂而至於氣息若無,然後玄牝門開,元息見焉,此點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從此採取,庶得真精真氣真神。必要呼吸息斷,元息始行,久久溫養,則玄牝出入。

4、將口鼻之呼吸,一齊屏息,然後真息見焉,胎息生焉,元神出焉,元氣融焉,由此再加進火退符,沐浴溫養之工法,自有先天一點真陽發生,靈光現象,以之為藥,可以驅除一身之邪私,以之為丹。

5、息凡氣而見胎息,到得真意生時,胎息見時,自然陰陽紐成一團,氣暢神融,藥熟火化。

6、若聽其氣息,似有似無,則凡息將停,胎息將現,而本心亦可得而見矣。

7、胎息真動之徵驗:人到胎息真動,一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沖融,流行於一身上下,油然而上騰,勃然而下降,其氣息薰蒸,有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暢,真有難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氣上升於泥丸宮內,恍覺一股清靈之氣,直沖玄竅,耳目口鼻,亦覺大放光明。

8、將凡息收斂至靜,到凡息已停,不問他元氣動否?而元氣自在箇中矣。我當凝神以正,抱意以聽,此亦陰陽交媾之一端也。

9、生等務要煉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變化之妙。夫此胎息,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太極,既生後一點元陽,性(即神)依此氣以為主,命得此氣而不壞。在天為天樞,在地為地軸,在人為北斗。天地必有樞軸,而後可以常存,人身有此北斗,而後可以長生,此氣誠元氣也,所謂真陽一氣之動,即此胎息所積累也。

 

生等第一要積胎息,不但卻病延年,即仙體亦於此固結焉。夫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第二行工,要在於元神,元神者何?即吾身心中之主宰也,天地未生我時,此神在於虛空,只一氣渾然而已,然在天為命,命即氣也,在人為性,性即神也。人欲煉神,離不得此元氣,夫以氣之清爽者,為我之元神,氣之重濁者,為我之形體,欲得元神長住,日見精純,至於六通具足,必須採清空元氣,斂之於身心之內,久久烹煉,穢濁之體,變換純陽之軀,此氣是何如之靈哉?故曰靈陽是也。然欲採外來靈氣,務先空其心,絕無翳障,而後天地元氣得以入之,且人之胎息,與此元氣合一。

隱仙派初階內丹綱要筆記之一,洪碩峰老師講授 / 馮萊僊女士綜合整理

一、所謂丹道即研究煉丹製藥的道理、方法。藥又可分為內藥與外藥:在外藥藥劑劑型內以丹最小最珍貴而又最有效,所以將研究這些丹藥的道理方法稱為丹道。

甲、外藥:指來自外界的金、石、草、木、果、根等,所提煉的丸、散、膏、以藥酒等藥物形態。

乙、內藥:指來自體內的精神、意志<在丹經內指精、氣、神三者結合者>,利用一種特殊的運動將我們的精<就是動作,活力>加上氣<就是呼吸>配合神<就是意志>三者結合成一種特殊的生物性能量。

二、學習丹道的目的:從落實於生命,現實生存的角度而言,就是為了「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能夠袪除疾病,防止疾病,減少病痛,抗老延衰,而得到健康長壽,幸福愉快的生活。

三、光靠外藥只能治標是虛,在現在文明社會外藥已成為醫藥界的專業,而內藥治本,而且是來自於每個人自已體內的東西,所以人人都可以學。但光靠內藥則恍惚難憑,因非真實可見的東西,生物性能量要先產生,才是務實而非務虛,若懂得內外藥的使用,內藥還需外藥,內通還需外通,所謂通,指觀念要通,要豁達開悟才能確保身體更高層次的保障。

四、所以這就是丹道,很平凡,很平實,無關乎宗教信仰,無關乎因果、鬼神、天堂地獄。

五、哲學家的「我」指的是精神;丹道學術的「我」指的是肉體生命,有肉體才有精氣神,所以研究丹道必需落實於生理生命科學,這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會以生物與生理學的角度去涵蓋詮釋「我」,也就是生理肉體。

六、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生物種類是包括動物、植物、病毒、細菌、原蟲,而人只是動物中的一種而已。我們就會覺得萬物芸芸,宇宙間不是只有人類這種生物而已,〈我〉只是芸芸眾生一芸,是非常渺小的,就不會自我驕傲,就不會目中無人。而如何維持一個健康的生命是自已的責任,也是此生中最重要的責任。

七、再從解剖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這種生物,人體本身主要包括九大系統:

甲、神經系統:又分

i. 中樞大腦神經(包括大腦+小腦+中腦+延腦)

ii. 內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心、肝、腎、肺、胃、腸、膀胱等內臟器官)

iii. 手腳四肢神經(即運動神經)

以上這些神經均由中樞大腦指揮,但內臟神經有大部份是獨立自主的,你無法控制它,它們會自動依照他們神經的特質而作規律性的動作,所以內臟神經又叫自律神經。但因內臟神經有一部份連結於大腦,雖然無法控制它,但仍會不自覺的因為大腦受到某種感官器官的刺激而影響情緒,影響內臟各器官。<例如別人說你美或你老而感覺高興或不高興>,因而影響內臟荷爾蒙的分泌不平衡。

所以如果中樞神經過度敏感,對內臟神經會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例如害怕會對心臟跳動加速,腸胃蠕動慢,會不想吃東西。

如果我們能以智慧,理智的態度去調控中樞神經的話,那麼內臟神經因為沒有受到中樞神經的干擾,五臟六腑就回復到他們那些天然的原來的功能,各安其所,荷爾蒙分泌正常。只要心平氣和,內臟功能平衡穩定,那所有的機能就處在一種和平健康的狀態。

所以管制身體必需從中樞神經開始。

總之,神經系統若很穩定→荷爾蒙分泌就穩定→免疫功能就很平衡而穩定。

乙、肌肉骨骼系統。

丙、呼吸系統→空氣從鼻子進出,所有系統中只有呼吸系統之肺臟可以由大腦控制,其他的都不能由大腦控制。

丁、消化系統→嘴巴→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肛門是整個消化系統。但肝臟、膽也算。

戊、心臟血管系統。

己、排泄系統:人體最大的排泄器官為皮膚,因為它覆蓋全身,若只從尿排泄就不好,人若只供給水分,沒有吃不會死,大約可活一星期,若沒有排泄→會造成細胞中毒→引起器官衰竭,短時間內會死。

庚、生殖系統。

辛、內分泌系統<即荷爾蒙系統>,又稱為無管傳遞物質系統。

壬、免疫系統

八、人類本質屬物質性,所有的器官必需要有很好的大腦來管制他們,生命才有意義,如果沒有中樞神經,沒有神經系統,所有的器官只是死肉一堆而已。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就在於人類有比較發達的中樞神經。可以用智慧來掌控自已的生命,營造可以長生久視的時間空間。
那什麼樣的生活才可以活得長命百歲?這就牽涉到智慧,如何在我們有能力,有智慧時安排一套讓自已活得越健康幸福,壽命越長久方式,就需要正確的健康養生觀念。

甲、要有智慧→意識要很清楚,才可掌控自已的生命,進退自如,保持健康愉快的現實生活。

乙、人類是有機的生命體,要懂得如何提供均衡的營養給生命有機體運轉的能源,基本營養有六大類: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

丙、要注意居住環境:包括氣候不宜太冷或太熱,空氣品質,水源品質,食物種類是否豐盛均勻,有無足夠的醫療設備與醫藥常識。

丁、運動:因為是生命,所以要勤於運動,動物的基本象徵要有足夠的運動量。若不動,生命代謝率會愈來愈低,等於一種活死人,對於生命積極性而言,沒有什麼意義。
最簡單的運動是「快走」或「慢跑」,要持續就可以達到運動的目的,不但可以排汗,<排泄體內鹽分,水分及從腺體流到組織�堛獐o物>而且可以使全身血液循環均勻分佈。
最複雜的運動,例如瑜珈,太極拳等,可以因人而異,最重要是量力而為,顧慮安全。
最完整的運動是身心靈三種結合的運動;由意念指揮呼吸控制動作,在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的情況下,自頭到腳,或自腳到頭或其他部位或全身,先學會慢慢返觀內看,如此身體輕鬆,身心放鬆,中樞神經會緩和,心跳、呼吸緩慢,人會趨向寧靜祥和狀態,此時心意與呼吸調合,術語叫做心息相依。

i. 吸:有膨脹的感覺,由意識指揮,用意不用力。

ii. 吐:溫柔的吐,用意不用力。

iii. 若凝神在體內有胸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的副作用,此時閉氣幾秒鐘就可以穩定下來。

九、如果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沒有中樞神經就沒有心理,沒有意識、思想,觀念,記憶,一定要有健康的肉體,健康的生理,才有可能有健康的心理,首先我們必需瞭解疾病的產生來自於:

甲、DNA的突變:人體具有生物的物理化學的特性,研究人體需從生物化學下手,化學講氧化還原,生物物理講光、電、磁波、熱能。

乙、食物中毒。

丙、藥物中毒。

丁、氣候的影響。

戊、病毒與細菌的感染,例如:感冒、腸炎。
所以要維持健康的肉體要從以上幾點下手思考。

i. 陽光空氣水:沒有這些所有的生物都不可能存活。

ii. 食物:基本營養有六大類。

iii. 要有可以活動的環境,生命才會存、種族才會繁殖。

iv. 氣候。

v. 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只要是生物一定要運動,若不動,以上都無意義。

vi. 醫藥的配合: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用醫技來診斷,用經驗來判斷,再投以適當藥物的治療。

十、一個人如果懂得這些觀念後,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評估,會了解自已的生命那些是正常,那些是不正常,不正常的就儘量調整為正常,人要活得健康長壽,在這個基礎下再研究如何活得幸福愉快。

十一、 如此從生物學,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我」,我們對生命現象,基本上到此有了基本的瞭解。

隱仙派初階內丹綱要筆記之二

一、何謂丹?何謂道?何謂丹道?

1. 丹就是藥

1.1 藥

1.1.1 外藥(外敷,外薰):此處僅及中醫藥

1.1.1.1 固體劑:丸、散、膏、丹

1.1.1.2 液體劑:藥酒

來自於金石、草根、花果、樹皮。有預防或治療作用,但只治虛標。

1.1.2 內藥(精神內守,真氣從之):三品:神(意識)、氣(呼吸)、精(活力):結合化成生物性能量,治實本。

內藥+外藥=確保生命的健康與完美。

2 三元丹藥的種類:

2.1 神丹:已成道之人給的藥丹(如外國的哲人石)→天元

2.2 靈丹:外藥,屬專業醫藥的領域→地元

2.3 大丹:→人元,由人起修。

2.3.1 文始派→樓觀

2.3.1.1 道:1∼37章

2.3.1.2 德:38∼81章

2.3.1.3 莊子

2.3.2 少陽派:八仙→參同契、悟真篇、鍾呂傳道集、....。

3. 道:大道無形,大道無名(情,明),身無其身,形無其形,無所在,無所不在。動靜,剛柔,陰陽合一即為道。

3.1 知道:知道方法原理。

3.2 修道:加以訓練。

3.3 得道:精生藥產,非空無之短暫的快樂。要結合身心,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亦即從得到後天中先天氣到得到先天中先天氣之過程。

4. 與道相關的屬類:

4.1 方仙道:以研究探討活得健康幸福及長生久視之法術。

4.2 道家:老莊為道家雙峰,老子代表觀念、理論,莊子落實老子的觀念及理論。樂道→修道→成道。

4.3 道教:宗教。

5 .丹道:

5.1 製造丹的方法。

5.2 以研究探討如何健康長壽的方法。

5.3 老而不死謂之仙,所以又稱仙道。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抗老延衰,甚至不死。

6. 現代丹道:融入現代科技,具有古今中外特色的煉養方法。擷取於元始丹道,擇其優點,去其缺點,並結合中醫西醫。

二、如何煉丹?

1. 引息歸元

2. 心齋坐忘

3. 上神乘光

4 .朝徹見獨

5. 真空煉形

6 .環中秘旨

三、男女老中青皆不同:

1. 男:太陽煉氣,敲竹喚龜→微陽昇舉

2. 女:太陰煉形,鼓琴招鳳→氳氤樂育

四、派別:中、南、北、東、西。

北派:以男性為主的丹經,出家人專用

中派: 南北合參

隱仙派:源自元始丹道,簡易平和有效而無副作用,男女老中青皆同。

五、初階→觀照:用閉著的眼睛,去觀看自已的肉體,去體會肉體的存在。

1. 神觀形(形神合一):用存思,存神,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緩慢地來回觀看,用精神的力量去觀照肉體,使得形神一元化。

2. 神觀息(心息相依):用自我的意識去數呼吸,然後順隨呼吸,由有意識的調控到淡化意識的感知。藉用心息相依為手段,使體內產生特殊的生物性能量,此能量能夠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抗老延衰,因為是由自己身體內產生,所以稱做內藥,又因比外藥有治本之效,又稱上藥。

2.1 神息形三合一即精生藥產。

2.2 精生藥產(後天中先天氣)→指非身外之先天能量。如何調整身心,使身心處於心花怒放,有空山靈雨,鳥語花香,法喜充滿,聖潔光明,無憂無慮,無掛無?,自由自在之感受。在此狀態下,個體會分泌快樂荷爾蒙,具有調節免疫功能之效果。

2.3 氳氤樂育(指坤道後天中先天氣之產生):

2.4 上(內)藥三品

2.4.1 神(意識)→用正念去觀照全身肉體,由內而外,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剛,以剛應柔,剛柔合一,形神合一。

2.4.2 氣(呼吸)→

2.4.2.1 所有下手的功夫都是呼吸的調整與演煉,以氣為中心,充盈肉體,是神與精的中間穚樑。

2.4.2.2 用意念指揮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運氣法叫導引,一般叫氣功。

2.4.2.3 用意識去指揮呼吸動作叫氣功(動功)。

2.4.2.4 使意識慢慢趨向淡化而寧靜,這種由氣功→靜功。

2.4.2.5 氣功→靜功,動功→靜功;動靜,剛柔,陰陽合一即為道。

2.4.3 精(生命活力)→

六、煉丹姿勢:以耐於長久操作為原則,行止坐臥皆可,其中以睡姿最宜,入定要用睡姿 。

煉丹四大要素:法財侶地

1. 勤

2. 誠

3.恒

4 .謙

七、心齋坐忘精解

1. 一若志:
用正念去統合其他雜念,由內→外,由外→內;由上→下,由下→上,緩慢反復地觀照,直到心平氣和,身心和諧狀態,而進入睡眠,此狀態下之睡眠品質很好,不致雜夢紛飛而得到真正的寧靜與休息。

2.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聽息即聽呼吸,呼+吸=息,心息在結合的狀態下,氣的耗損量極微,心寧靜,身鬆弛(閤闢狀態)。

3.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不要執著於後天的知覺,而用寧靜的意識去感覺後天中先天氣的出現。從有肉體到無肉體,從無肉體中感知熱、麻、電、光等生物性能量的多種現象反射,此即最初玄關乍現(真空然後妙有)。

4. 耳止於聽,心止於符:
外面世界的聲音全部排除阻斷,而將心神意識,感覺、著意於體內氣機(後天中先天氣)的萌發,火候以勿忘勿助為準則,心平氣和,純任乎自然。

5.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肉體淡化後會有氣光體出現,道家謂真身。此氣光體只在心同太虛時才會出現,為(陰)。物也者,此物乃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之物,為(陽)。陰+陽=道。

6.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只有先天中的先天氣才能與後天中的先天氣集合為一。有了後天中先天氣後,要不急不徐、心同太虛的來維持它,使之進一步與先天中先天氣合而為一,此即內真外應→內外交感→→天人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