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申叔先生遺書第63卷《讀道藏記》及劉師培學術淺析
一、《讀道藏記》的成書與版本
《讀道藏記》係劉師培於1911年刊載於《國粹學報》第75-77、79期(2月18日、3月20日、4月18日、6月16日)的學術專論,後收入《劉申叔先生遺書》第63卷。此文以考釋道教經典《道藏》為核心,兼涉經學、哲學與校勘學,體現劉氏“以子通經”的治學特色。據考証,現存手稿存有大量今本未收內容,如對《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等經典的眉批與補遺,顯示其研究之深入。
二、劉師培的學術背景與思想軌跡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江蘇儀徵人,出身經學世家,曾祖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皆以《左傳》學名世。其學術生涯呈現三階段:
革命與國粹期(1903-1907):受章太炎影響,參與反清革命,創辦《國粹學報》,主張“國粹保存”與“排滿革命”並舉。
轉向與矛盾期(1908-1916):因經濟壓力投靠端方,後參與袁世凱稱帝活動,政治立場備受爭議。
學術歸隱期(1917-1919):任北大教授,專注經學研究,編纂《中國中古文學史》等講義,影響深遠。
其學術融合乾嘉考據與西方社會學,倡導“民族主義史學”,以進化論闡釋經學流變,嘗試將道教思想納入近代學科體系。
三、《讀道藏記》的學術價值
道教經典的文獻學研究
劉氏細校《道藏》版本,指出其承宋《政和萬壽道藏》而來,保存宋版書及古佚書(如《黃帝龍首經》《墨子》道藏本),為校勘學提供重要參照。其對《無上內祕真藏經》的刪改考辨,揭示道教經典傳承中的層纍現象。
道教哲學與三教交融觀
文中闡發道教對《老子》《莊子》的注疏,強調其“本體論”與“心性論”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如周敦颐《太極圖說》對道教的吸收)。同時批判將儒釋道割裂的偏見,主張三教互動乃中國哲學發展之關鍵。
實學價值開掘
劉氏指出《道藏》中養生、醫藥、化學等實用學問:
養生學:輯錄行氣、導引術及葛洪、孫思邈醫書,為現代養生研究提供史料。
古化學:論證道教外丹術對火藥、水法鍊銅的貢獻,稱其為“中國古化學先驅”。
地理文獻:如《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中亞地理,具歷史地理學價值。
四、學術影響與爭議
方法論啟示
劉氏以諸子學解經(如以《管子》《莊子》釋《左傳》),開創經學研究新徑,後學鄭師渠評其“兼具文獻完整性和學術典範性”。
政治與學術的割裂
儘管其政治選擇受詬病(如參與“籌安會”),但蔡元培仍稱其“學問淵懿”,魯迅亦推崇《中國中古文學史》為“首屈一指之巨著”。
現代研究反饋
近年研究(如康濤筆記)續有補遺,發現手稿中未刊眉批涉及《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等佚文,進一步豐富道教學史料。
五、結語
《讀道藏記》不僅是劉師培學術生涯的縮影,更折射出清末民初學術轉型的複雜性。其以考據為基、西學為用的方法,既承續揚州學派餘緒,又開啟近代學科化趨勢。儘管政治立場搖擺,然其於道教研究、經學斠理的貢獻,仍堪稱“國故整理”之典範。今人閱讀《劉申叔先生遺書》,當超越是非評價,審視其學術創獲與時代侷限的雙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