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刊唐朝开成石经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民国十五年皕忍堂刊本解析
一、版本背景与构成
1. 《开成石经》概述
- 历史地位:
《开成石经》是唐代刻于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儒家石经,又称“唐石经”,现存于西安碑林。它由114块青石组成,两面刻字,总字数650,252字,内容涵盖《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原典”。 - 刻制背景:
唐代印刷技术不发达,经典传抄易生错误,影响科举公正。唐文宗采纳国子监郑覃建议,命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书写,历时七年完成,旨在提供权威标准本,确保经典准确性。 - 现存状况:
原碑立于长安国子监,宋时移至西安碑林,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五年(1926年),皕忍堂据原石拓本补缺重刻,线装七十四册,后由中华书局缩印为四册(199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十三经辞典》亦附其拓片。
2. 贾刻《孟子》考释
- 版本疑问:
《开成石经》原刻未含《孟子》,清代方补刻入石经,形成“十三经”。用户提及“贾刻”可能指唐代经学家贾公彦,其曾参与《五经正义》校订,但无直接证据表明其刻《孟子》。可能用户混淆了不同版本,需进一步考证。 - 《孟子》入经时间:
《孟子》在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此前未入石经。皕忍堂本或附贾刻《孟子》为独立部分,需结合具体版本确认。
3. 严氏校文解析
- 严可均与校勘:
“严氏”指清代学者严可均,其编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广搜唐前文献,反复校订,虽成于一人之手,但存在篇目归属、录文等问题。用户提及“严氏校文”可能指其对经典文本的考证,如《全汉文》校理中的严谨校勘方法。 - 与《开成石经》关联:
严可均的校勘工作可能为皕忍堂本提供文本依据,尤其是对石经残缺处的补正,但需具体版本对照确认。
4. 皕忍堂与民国出版
- 出版背景:
民国十五年(1926年),掖县张宗昌主持皕忍堂,聘请陶湘主其事,摹刻《开成石经》。尽管石印技术已成熟,仍采用传统雕版印刷,旨在保留古籍原貌,成为民国时期雕版印刷的精品。 - 版本特点:
- 依原拓字体影刻,残缺处按宋本补足,线装七十四册。
- 1996年中华书局缩印为四册,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十三经辞典》附其拓片,与皕忍堂本存在差异。
- 该版本受学者重视,被誉为“文化工程”,对后世经籍研究影响深远。
二、学术价值与影响
1. 《开成石经》的价值
- 经籍标准:
完整保存了唐代儒家经典的最早版本,为后世校勘提供了权威依据,如《尚书》现存最早版本即源于此。 - 文化象征: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其雕版技术与行款设计对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具有预演意义。 - 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第三次大规模石经刻制,与东汉《熹平石经》、清《乾隆石经》并称,现存最完整,是研究经学史、书法史的珍贵资料。
2. 皕忍堂本的贡献
- 古籍保护:
在民国雕版印刷式微之际,以传统工艺重刻石经,保留了唐代原貌,兼具学术与收藏价值。 - 研究价值:
补足石经残缺,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完整的文本,如《十三经辞典》即参考其拓片。 - 出版史意义:
反映了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对古籍的重视,如山东省图书馆藏有相关版本,胡培培《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史》亦有详述。
3. 未明细节与考证
- 贾刻《孟子》的具体版本:需确认是否为清代补刻本或用户误记。
- 严氏校文的具体内容:需查阅严可均校勘记录与皕忍堂本对照。
- 皕忍堂本与石经原拓差异: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与皕忍堂本的细节对比待考。
三、结论
景刊唐朝开成石经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民国十五年皕忍堂刊本是民国时期对唐代《开成石经》的忠实重刻,附以贾刻《孟子》及严氏校勘成果,具有极高的经学、版本学与历史价值。其出版不仅保存了中华原典,更体现了民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不可或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