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明修道思想.劉寧著.成都.巴蜀書社.2001

《刘一明修道思想》
作者:刘宁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1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刘宁所著,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全真龙门派宗师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修道思想的学术专著。刘一明以道教内丹学、易学、医学闻名,其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哲学高度剖析刘一明的修道思想,填补了学术空白。

主要内容

  1. 宇宙观与生命观
    • 先后天二重化宇宙观:以“先天真一之气”为本体,阐释道、阴阳五行与后天万物的关系。
    • 性命二元生命观:生命由先天(性)与后天(命)构成,修道需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2. 修道价值与原则
    • 修道价值:批判现实人生的痛苦与虚幻,倡导通过修道追求永恒、真实的幸福。
    • 修道原则
      • 穷理尽性至命: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
      • 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通过修炼,将后天精气神返还于先天。
      • 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先修命功(筑基、了命),后修性功(了性)。
  3. 金丹修炼论
    • 三阶段修炼:炼己筑基、凝结圣胎、脱胎出神。
    • 内外药理论:内药生于自身(元性),外药为虚空中真一之气(元命)。
  4. 天人合一论
    • 天人同素同构: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演化次第和结构。
    • 人定胜天:通过修炼,人可以超越自然限制,实现与道合一。
  5. 三教合一论
    • 三教一家:融合儒、释、道思想,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兼修”。
    • 以儒释道解丹道:如用佛教“自性清净心”阐释道教“元神”,用理学“格物致知”说明修道需穷理。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部系统研究刘一明修道思想的专著,推动道教内丹学、易学研究。
  2. 跨学科研究:融合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提供多维分析框架。
  3. 资料翔实:依托刘一明原著及前人研究成果,论证严谨。

推荐理由

  • 权威性:作者刘宁为道教研究专家,博士论文获巴蜀书社出版,学术质量高。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逻辑清晰,适合道教史、哲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刘一明思想对当代道教文化传承、中医发展及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
  • 相关研究: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李远国《道教炼养史》等。

本书是研究刘一明修道思想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劉一明研究論文集萃 丁述學編纂.2018

《刘一明研究论文集萃》
编纂者:丁述学
出版时间:2018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甘肃省榆中县文化学者丁述学编纂,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清代全真龙门派宗师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以刘一明的生平事迹、道教思想、医学贡献、文学成就及文化影响为核心,系统展现了其在道教史、医学史、文学史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主要内容

  1. 刘一明生平与修道实践
    • 收录刘一明在甘肃榆中兴隆山四十二年的修道历程,包括其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授徒千余人的历史记载。
    • 探讨刘一明如何融合道教内丹术、易学与医学,形成独特的修道体系。
  2. 道教思想与易学研究
    • 解析刘一明“丹易会通”思想,如以河图中心一点阐释“先天真一之气”的本体论意义。
    • 探讨其“三教合一”思想对后世道教发展的影响。
  3. 医学贡献与医书研究
    • 校注《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医书,揭示刘一明在中医眼科及内外妇儿诸科的临床经验。
    • 分析其医方“简、便、验、廉”的特点及对现代中医的启示。
  4. 文学成就与文化影响
    • 解读刘一明的诗文、书画、碑刻等艺术创作,如《栖云二十四景诗》《兴隆山楹联集锦》。
    • 探讨其对道教文学、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系统汇编刘一明研究成果,为道教史、医学史、文学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 跨学科研究:融合道教史、地方史、医学史、艺术史,展现刘一明思想的多元性。
  3. 资料翔实:依托地方档案、民间传说、实地考察及前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推荐理由

  • 权威性:编纂者丁述学深耕刘一明研究多年,主编《刘一明与兴隆山》等著作,学术造诣深厚。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案例生动,适合道教文化、医学史、地方史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刘一明思想对当代道教文化传承、中医发展及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深入理解其道教思想。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李远国《道教炼养史》、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刘一明〈眼科启蒙〉学术思想研究》等。

本书是研究刘一明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1062.rar

劉一明醫書釋要(眼科啟蒙.經驗奇方.經驗雜方).李應存.王蘭桂編著.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

《刘一明医书释要(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
编著者:李应存、王兰桂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清代甘肃著名道医刘一明三部医学著作——《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的校注与阐释。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精通医道,所著医书在中医眼科及内外妇儿诸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

  1. 《眼科启蒙》
    • 内容:以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为基础,删繁就简,整理眼病外障七十二症、内障三十六症的病因、症状及方药。
    • 特色:强调“眼为至宝”,提出“或丸、或散、或点、或针,因病用药,随方施治”的治疗原则,介绍钩割胬肉、金针拔内障等古代眼科手术方法。
  2. 《经验奇方》
    • 内容:内、外、妇、儿科综合性医著,病症与方药结合,如咳嗽门中详述受风、受热、积痰等不同病因的辨证施治。
    • 特色:方药精当,加减灵活,如“清顺饮”治疗气逆咳嗽,随症加减多达十余种,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灵活性。
  3. 《经验杂方》
    • 内容: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应用与创新,医方简、便、验、廉,如姜附汤温中散寒、三妙散解毒杀虫等。
    • 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调经种子汤治疗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加减灵活,适应复杂病情。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系统校注刘一明医书,为中医眼科及临床各科提供重要文献。
  2. 临床指导意义:医方简明实用,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3. 文化传承:揭示道教文化与中医的融合,体现道医“医道同源”的思想。

推荐理由

  • 权威性:编著者李应存、王兰桂为中医文献研究专家,校注严谨,注释详实。
  • 实用性:医方经典,适合中医从业者、研究者及爱好者。
  • 稀缺性:刘一明医书流传不广,本书为重要整理本,具有收藏价值。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等,理解其道医思想。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中医眼科全书》《明清中医名著丛刊》等。

本书是研究清代道医文化与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13008013.zip

劉一明與興隆山.丁述學編著.2017

《刘一明与兴隆山》
编著者:丁述学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1日(实际应为正式出版后标注的2017年相关筹备或初版概念时间点体现于2018年出版物中,此处以出版物标注为准)

书籍简介

本书由甘肃省榆中县文化学者丁述学编著,系统阐述了清代乾嘉年间著名道教内丹修炼家、易学家、道医刘一明(号悟元子)与甘肃榆中兴隆山的深厚渊源。全书通过史料整理与实地考察,揭示了刘一明在兴隆山四十二年的修道、传教、著述及文化贡献,填补了道教文化与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主要内容

  1. 刘一明生平与道教成就
    • 刘一明(1734-1821),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精通道教内丹术、易学及医学,著有《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三十七部著作。
    • 在兴隆山期间,他汇十方之力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授徒千余人,使兴隆山成为道教名山。
  2. 兴隆山道教文化传承
    • 书中详细记载了刘一明募化修建的灵官殿、洗心亭、三清殿等建筑,及其在“自在窝”著书、诵经、修炼的遗迹。
    • 探讨了刘一明如何将道教文化与地方民俗融合,形成独特的兴隆山道教文化体系。
  3. 文化遗存与历史影响
    • 收录了刘一明书画、碑刻、刻板、书影等珍贵史料,以及《悟元恩师云游记》唐琏绘刘一明三十六幅画像及注释。
    • 分析了刘一明对后世道教发展、地方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及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全面梳理刘一明与兴隆山的关系,揭示道教文化在西北地区的传播路径。
  2. 跨学科研究:融合道教史、地方史、建筑史、艺术史,提供多维分析视角。
  3. 资料翔实:依托地方档案、民间传说、实地考察,还原历史场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推荐理由

  • 学术严谨性:作者丁述学深耕地方文化研究,历时五年编纂,考证细致,论据充分。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案例生动,适合道教文化、地方史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兴隆山作为道教名山,其文化传承对当代宗教旅游、文化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等,深入理解其道教思想。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李远国《道教炼养史》、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等。

本书是研究道教文化与地方史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1081.rar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趙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
作者:趙益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赵益所著,是道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1.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的史料与源流:辨析论证神仙道教的史料、名实及其发展演变。
  2. 神仙道教与文学的关系:探讨道教对传记、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影响。

主要内容

  1. 道教史料的辨析
    • 对六朝道教“灵宝”“上清”两系的传承谱系进行系统梳理,反映道教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 分析《真诰》诗歌及游仙诗的艺术表现,阐发其产生背景与文学价值。
  2. 道教与文学的互动
    • 传记文学:神仙传记的创撰历程、内容及文学色彩,体现道教对文学叙事的影响。
    • 小说兴起:道教仙道类小说的产生,反映世俗信仰与文士情趣的融合。
    • 诗歌创作:宗教体验的艺术表达,如游仙诗中的道教意象与哲学思考。
  3. 道教文学的特色
    • 自然启示:催生“天书真文”观念,形成独特的文学本体论。
    • 意象创造:如“洞天”“洲岛”“飞升”等意象,丰富后世文学创作。
    • 叙事类型:神仙传记中的多样故事类型与宗教神话母题,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资源。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系统论述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的关系,推动道教文学研究深入。
  2. 跨学科视角:融合宗教史、文学史、文化史方法,提供多维分析框架。
  3. 资料翔实:依托《真诰》《抱朴子》《周易参同契》等经典文献,结合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成果。

推荐理由

  • 学术严谨性:作者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依据,考辨细密,思理明晰,突破前人研究局限。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案例生动,适合道教史、文学史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道教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研究对理解当代宗教文学、民俗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可结合赵益其他著作(如《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了解道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李丰楙《神化与变异:一个“常与非常”的文化思维》等。

本书是研究六朝道教与文学关系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2868.zip

六朝巫術與社會研究.吳成國著.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六朝巫術與社會研究》
作者:吳成國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成国所著,系统探讨了六朝时期(222年—589年)巫术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背景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巫术在六朝社会中的深层影响,填补了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主要内容

  1. 巫术文化的历史渊源
    • 追溯先秦至两汉巫术传统,分析其对六朝社会的渗透路径。
    • 探讨道教、佛教等宗教与巫术的融合,揭示宗教仪式中的巫术元素。
  2. 六朝巫术的实践形态
    • 祈禳巫术:通过占卜、祭祀、符咒等手段祈福禳灾。
    • 医疗巫术:以巫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疾病,反映当时医学水平。
    • 政治巫术:统治者利用巫术巩固统治,如预言、厌胜等。
  3. 巫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 阶层分化:巫术成为士族、平民、底层民众不同阶层的信仰工具。
    • 性别角色:女性在巫术中的主导地位及其社会功能的双重性。
    • 地域差异:南方楚地巫术传统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4. 巫术文化的历史影响
    • 思想层面:巫术与玄学、佛教的互动,推动六朝思想多元化。
    • 社会层面:巫术活动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破坏作用。
    • 文化层面:巫术符号在文学、艺术中的遗存,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中的巫术叙事。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全面梳理六朝巫术文化,打破传统史学对巫术的忽视。
  2. 跨学科视角:融合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方法,提供多维分析框架。
  3. 资料翔实:依托《晋书》《宋书》等正史及《荆楚岁时记》《齐民要术》等地方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如画像砖、买地券)。

推荐理由

  • 学术严谨性:作者深耕中国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领域,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案例生动,适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巫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研究对理解当代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吴成国其他著作(如《荆楚古代史话》)了解六朝地域文化背景。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李零《中国方术考》等。

本书是研究六朝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值得一读。

龍虎山志.(清)婁近垣輯.惠遠謨校.棲碧堂.乾隆庚午年鐫.大上清宮藏板

龍虎山志.(清)婁近垣輯.惠遠謨校.棲碧堂.乾隆庚午年鐫.大上清宮藏板点此下载

关于提到的《龙虎山志》版本——“(清)婁近垣輯.惠遠謨校.棲碧堂.乾隆庚午年鐫.大上清宮藏板”,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信息

  • 书名:《龙虎山志》
  • 编纂者:娄近垣(清代)
  • 校订者:惠远謨
  • 出版机构:棲碧堂
  • 出版时间:乾隆庚午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 藏版地点:大上清宫

二、编纂背景与目的

娄近垣是清代著名的正一道士,出身于道士世家,自幼学道,后得到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的器重。他因治愈雍正皇帝的病而得到雍正的赏识,并被赐封为妙正真人和四品龙虎山提点司。为了保存龙虎山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扩大龙虎山道教的影响,娄近垣花费了数年的心血广收资料,重新编成了十六卷本的《龙虎山志》。然而,这里提到的版本可能是该十六卷本的某一版本或摘录,或者是基于娄近垣编纂的版本进行再次整理或出版的。

三、内容与结构

虽然这个版本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可能与娄近垣原编的十六卷本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龙虎山志》会包含关于龙虎山的山川、建置、人物、道侣、累朝制敕、艺文等方面的记载。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龙虎山及天师道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版本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记录龙虎山及天师道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个版本对于了解龙虎山的历史变迁、道教文化、人物传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文化价值: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这个版本《龙虎山志》的出版和传播有助于弘扬道教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学术价值:对于道教研究、地方史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来说,这个版本《龙虎山志》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之一,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

五、其他信息

  • 大上清宫:是龙虎山的重要道教宫观之一,也是娄近垣进行道教活动和编纂《龙虎山志》的重要场所。这个版本《龙虎山志》的藏版地点在大上清宫,也体现了其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乾隆庚午年: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个版本的出版也反映了当时清朝对于道教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这个版本《龙虎山志》是清代娄近垣编纂的重要道教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龍虎山誌三卷.明李仁編次.明張鉞校正

龍虎山誌三卷.明李仁編次.明張鉞校正点此下载

“龍虎山誌三卷。明李仁編次。明張鉞校正”这句话是对一部古籍的描述。下面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1. 龍虎山誌三卷
    • “龍虎山”:指的是位于中国江西省鹰潭市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 “誌”(志):在古代,志书是一种记载地方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等的书籍。这里特指关于龙虎山的志书。
    • “三卷”:表示这部志书分为三卷,可能分别记载了龙虎山的不同方面。
  2. 明李仁編次
    • “明”: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 “李仁”:是这部志书的编者或编纂者。
    • “編次”:指编排整理,即将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编排,形成一部完整的书籍。
  3. 明張鉞校正
    • “張鉞”:是这部志书的校正者,负责检查书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 “校正”:指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核对和修改,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的是一部关于龙虎山的志书,共分为三卷,由明朝的李仁进行编排整理,并由明朝的张鉞进行校正。这部志书对于了解龙虎山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龍門正宗覺雲本支道統薪傳 陸本基丹霞編訂 費本德正持校正

《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是一部关于龙门道教觉云派传承的书籍,由陆本基丹霞编订,费本德正持校正。以下是对这部书籍的详细解读:

一、书籍背景

觉云派是龙门派的一个分支,由龙门云巢派分衍而来,开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该派宗承云巢开派宗师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和第十一代闵一得(号懒云)之传,对他们提倡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出家与在家、出仕与入山各随方便的思想,加以发扬,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

二、书籍内容

《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详细记录了觉云派的传承历史、宗师世系、弟子名录以及相关的道教理论和功法。书中通过传系图、传记等方式,系统地展示了觉云派从开派祖师到后续弟子的传承脉络,以及他们在道教修行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三、书籍特点

  1. 系统性:书籍内容系统完整,涵盖了觉云派传承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
  2. 权威性:作为龙门道教觉云派的传承书籍,其编写和校正人员均为该派的重要人物,保证了书籍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3. 传承性:书籍通过记录宗师世系和弟子名录,强调了道教传承的重要性,对于维护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书籍价值

《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还为深入了解道教宫观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该书籍对于推广和传播道教文化,以及促进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对于了解和研究道教文化以及觉云派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呂純陽道德經釋義.上陽子陳觀吾道德經轉語.道德經古今本考正.常清靜經.金玉經.石和陽述黃庭經註.陰符經註.牟目源白雲山房藏板.清嘉慶14年刊

  1. 《呂純陽道德經釋義》

    • 作者:虽然标题中提到了“呂純陽”(可能是“吕纯阳”的误写,吕纯阳即吕洞宾),但吕洞宾作为道教八仙之一,其真实身份和著作在历史上存在争议。因此,这部《道德經釋義》是否真为吕洞宾所著,需进一步考证。不过,在道教文化中,吕洞宾常被赋予解读经典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可能以吕洞宾的名义流传。
    • 内容:该书是对《道德经》的注解或释义,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道德经》的深邃哲理。
  2. 《上陽子陳觀吾道德經轉語》

    • 作者:上陽子陳觀吾,这是一位道教学者的名字,其具体生平事迹可能需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 内容:该书可能是对《道德经》的另一种解读或转述,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呈现《道德经》的智慧。
  3. 《道德經古今本考正》

    • 内容:该书是对《道德经》不同版本的考据和校正,旨在还原《道德经》的原始面貌,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文本。
  4. 《常清靜經》

    • 性质:这是道教中的一部经典,强调内心的清净和修行的重要性。
  5. 《金玉經》

    • 性质:同样是一部道教经典,可能包含关于修行、炼丹等方面的内容。
  6. 《石和陽述黃庭經註》

    • 作者:石和陽,可能是一位道教学者或修行者。
    • 内容:该书是对《黄庭经》的注解,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部道教经典中的深奥哲理和修行方法。
  7. 《陰符經註》

    • 内容:对《阴符经》的注解,同样是一部道教经典,强调阴阳平衡和符箓的力量。
  8. 出版信息

    • 版本:牟目源白雲山房藏板,这是一种古籍的版本信息,表明该书由牟目源在白雲山房收藏并刊刻。
    • 时间:清嘉慶14年刊,即清朝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出版的版本。

综上所述,这些著作都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经典注解、版本考正、修行方法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教文化的丰富宝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