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钟馗画研究》信息综述
基本信息
- 书名:《历代钟馗画研究》
- 主编:王振德、李天庥
-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
- 出版时间:1985年(具体月份未详)
- ISBN:未找到具体ISBN信息(可能因年代久远未标准化录入)
- 装帧:未找到具体装帧信息(推测为平装或精装,需以实物为准)
- 定价:未找到具体定价信息(可参考同时期同类书籍定价,如1985年普通书籍定价多在1-5元区间)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历代钟馗画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色,核心内容包括:
- 钟馗画的起源与演变
- 追溯钟馗形象从唐代门神画到宋元文人画的转型,分析其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的关联。
- 特别提及明代朱见深《岁朝佳兆图》等宫廷作品,对比民间粗犷风格与宫廷典雅风格的差异。
- 钟馗画的艺术特征
- 强调钟馗画“文野交融”的特点:民间画工以夸张、雄强风格表现驱邪主题,文人画家则融入隐喻与讽刺。
- 举例清代“泥人张”《钟馗嫁妹》彩塑,分析其通过群鬼形象抨击社会现实的深意。
- 钟馗画的漫画化阶段
- 探讨清末至民国时期钟馗画的讽刺功能,如齐白石《钟馗搔背图》以幽默手法隐喻社会问题。
- 引用方成漫画《鬼敢来矣》,批判贪污腐败,体现钟馗形象在当代的转型。
- 钟馗画的文化意义
- 结合民俗学、艺术史视角,解析钟馗画在年节、端午习俗中的功能,及其作为正义象征的永恒性。
学术价值与影响
- 开创性研究
- 本书为国内早期系统研究钟馗画的专著之一,填补了民俗艺术与绘画史交叉领域的空白。
- 提出“钟馗画是民间、宫廷、文人艺术共同载体”的观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跨学科视角
- 结合历史文献(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与艺术作品分析,揭示钟馗画在民俗、宗教、社会批判中的多重角色。
- 引用弗洛伊德《释梦》等西方理论,探讨钟馗形象与梦幻、隐喻的关联。
- 现实批判意义
- 通过钟馗画的演变,反映封建社会文人借鬼神隐喻现实的创作传统,如元代画家借钟馗抨击社会黑暗。
- 强调钟馗画在当代的转型,从驱邪符号变为社会批判的视觉语言。
获取途径
- 实体书籍
- 二手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孔夫子拍卖网等可能提供二手书籍(需注意品相与价格)。
- 图书馆馆藏:黑龙江省图书馆等部分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可能有馆藏(建议提前电话咨询)。
- 数字资源
- 学术数据库:通过CNKI、万方数据等平台检索相关论文(如输入书名或作者名,可能找到引用本书的研究)。
- 网络资源:部分章节内容散见于学术网站或博客,但完整性有限。
延伸推荐
- 相关著作:
- 《中国钟馗画艺术》(王树村著),深入解析钟馗画的艺术技巧与文化内涵。
- 《钟馗传》(鲁迅校录),收录古代钟馗题材小说与传说。
- 学术活动:
- 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或高校艺术学院举办的“民俗艺术与绘画史”主题研讨会,获取最新研究成果。
如需进一步探讨书中具体章节或论文,可提供更详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