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選擇 五四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喬幼梅等編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歷史的選擇 五四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信息综述

基本信息

  • 书名:《歷史的選擇 五四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
  • 主编:乔幼梅、牟国胜、王彦等(国家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
  •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
  • 出版时间:199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ISBN:9787560703015(或7-5607-0301-1)
  • 定价:2.90元
  • 装帧:平装
  • 字数:175千字
  • 印张:6.75印张(16开)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集,收录81篇论文中的12篇,分为四大主题:

  1. 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
    • 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如季羡林《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指出传统文化需适应时代潮流。
    •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反思现代化思潮的演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彭明《论五四时期的理性精神》分析理性主义对运动的影响。
    • 论文揭示西方文化危机(如一战后的社会动荡)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3. 五四精神与时代意义
    • 郑杭生《正确理解民主和科学的涵义》解读五四核心价值,萧超然《论五四精神与祖国统一》联系当代国家统一议题。
    • 强调五四运动作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的“三重性质”。
  4. 文化冲突与选择
    • 朱育和、蔡乐苏《碰撞中的选择》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关系,指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 羊涤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呼吁在批判中继承传统。

学术价值与影响

  1. 历史转折的见证
    • 本书记录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从崇拜西方文明到反思其危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折,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 论文揭示西方文化危机(如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转向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 书中论文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如李大钊将“大同”理想融入世界联邦构想,陈独秀思想从崇拜西方到批判资本主义的转变。
    • 强调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际结合,为后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奠定基础。
  3. 跨学科研究范式
    • 结合历史学、宗教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创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法。
    • 引用《新青年》《劳动》等期刊文献,还原当时思想争论的现场。

获取途径

  1. 实体书籍
    • 二手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可搜索ISBN或书名查找。
    • 图书馆馆藏:山东省图书馆、部分高校图书馆可能有馆藏。
  2. 数字资源
    • 学术数据库:通过CNKI、万方数据等平台检索相关论文(如输入书名或作者名)。
    • 网络资源:部分论文散见于学术网站,如百度文库、豆瓣读书等。

延伸推荐

  • 相关著作
    • 《五四运动史》(周策纵著),全面梳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黎澍主编),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进程。
  • 学术活动
    • 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或高校举办的“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主题研讨会,获取最新研究成果。

如需进一步探讨书中具体章节或论文,可提供更详细的方向!

🚀 如未找到文章请搜索栏搜素 | Ctrl+D收藏本站 | 联系邮箱:dmyy@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