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明忠孝全書 黃元吉(宋) 徐慧(宋) 邵以正(明)校訂 明景泰03

《淨明忠孝全書》信息综述

基本信息

  • 书名:《淨明忠孝全書》
  • 主编:黄元吉(编集)、徐慧(校正)、邵以正(校订)
  • 出版时间:明景泰三年(1452年)
  • 出版社:明代官方或知名出版社(具体未详)
  • 卷数:六卷
  • ISBN:未标准化录入(需通过古籍数据库或图书馆查询)

内容概要

  1. 核心教义
    • 净明忠孝思想:倡导“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强调忠孝是扶持纲常、成就仙道的基础。书中提出“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道教修炼相结合。
    • 修道方法:主张通过“惩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的实践工夫,达到“真忠至孝”的境界,进而实现与道合真。
  2. 结构与内容
    • 卷一至卷二:收录净明道祖师(如许逊、洪崖先生等)的传记及经典文献,如《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玉真灵宝坛记》等。
    • 卷三至卷五:为刘玉(玉真先生)的语录集,分内集、外集、别集,阐述净明道的义理、法术及修行方法。
    • 卷六:收录黄元吉的《中黄先生问答》,进一步阐释净明忠孝思想。
  3. 经典地位
    • 道教经典:被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是净明道派的核心典籍,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 儒道融合:体现了宋代以来儒道融合的趋势,被鸿儒如张畦、赵世延等赞为“切符儒家,有益世教”。

学术价值

  1. 思想史意义
    • 净明道教义的核心:系统阐述了净明道“忠孝净明”的教义体系,是研究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 儒道互动的见证:反映了宋代以后儒家伦理与道教修炼的深度融合,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提供案例。
  2. 文化史价值
    • 民间信仰的载体:通过许逊等神仙的传记,揭示了民间对忠孝精神的崇拜及道教在基层社会的传播方式。
    • 道德实践的指南:书中强调的“真践实履”工夫,对当代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3. 版本学意义
    • 多元版本流传:除《正统道藏》本外,尚有嘉庆滇版等地方刻本,显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 校订与传承:徐慧、邵以正等人的校订工作,体现了明代道教经典整理的严谨性。

获取途径

  1. 实体书籍
    • 二手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孔夫子拍卖网等可能提供二手古籍(需注意品相与价格)。
    • 图书馆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部分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可能有馆藏(建议提前电话咨询)。
  2. 数字资源
    • 古籍数据库:通过《道藏》数据库(如“道藏在线”)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平台检索相关章节。
    • 学术网站:部分章节内容散见于学术网站(如百度文库、豆瓣读书),但完整性有限。
  3. 特殊版本
    • 嘉庆滇版:云南图书馆或古籍研究机构可能藏有此版本,可通过文献传递服务获取复印件。

相关人物与背景

  1. 黄元吉
    • 生平:宋末元初净明道传人,师从刘玉,毕生致力于阐扬净明忠孝学说。
    • 贡献:编集《净明忠孝全书》并著《中黄先生问答》,强调“内外交养”的修行观。
  2. 徐慧
    • 生平:净明道第三代传人,师从黄元吉,负责校订《净明忠孝全书》。
    • 贡献:推动净明道教义的体系化,为后世道教经典整理奠定基础。
  3. 邵以正
    • 生平:明代道士,主持编纂《正统道藏》,对《净明忠孝全书》的出版有重要贡献。
    • 背景:云南道士,曾收刘玉高足为徒,促进净明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4. 明景泰三年背景
    • 历史语境:明代中期,道教与儒家理学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净明忠孝全书》的出版反映了这一趋势。
    • 文化政策:明代官方对道教的扶持(如编纂《道藏》),为本书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延伸推荐

  • 相关研究
    • 林庭宇《〈净明忠孝全书〉「摄儒归道」思想研究》:深入剖析书中儒道融合的思想体系。
    • 《道教史》(卿希泰主编):了解净明道在道教发展史中的地位。
  • 学术活动
    • 关注中国道教协会或高校宗教学系举办的“道教经典与思想”研讨会,获取最新研究成果。

🚀 如未找到文章请搜索栏搜素 | Ctrl+D收藏本站 | 联系邮箱:dmyy@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