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壺瓢道人撰2003年10月
洪秀英編校

熊十力,湖北黃岡縣人,生於民前廿七年,為民國以來出格大儒,原名子貞,後改名繼智,字子真,中年以後始改名十力(據說為蔡元培建議)。

卅六歲從歐陽竟無於南京內學院;次年即草撰《唯識學概論》;四十二歲用腦過度而患神經衰弱症;四十八歲出版《新唯識論》文言本,請馬一浮題簽作序,馬氏盛讚其書,書既印行,引來內學院劉衡如發難,提出《破新唯識論》,次年熊氏撰《破破新唯識論》反駁,同年太虛法師發表《略評新唯識論》。

五十七歲改寫新論中卷為語體本,五十八歲,謝幼偉發表《詳述熊十力新唯識論》;五十九歲又改寫新論下卷為語體本。

六十四歲因睹鄧子琴所寄印順法師《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一文,乃命門人黃艮庸撰述《新論平章儒佛諸大問題之申述》,其後改名為《摧惑顯宗記》單冊印行。

其間於五十九歲時與呂澂辯儒佛根本問題,所通書函各七件,言性寂與性覺之不同,呂之佛學造詣非同等閒,彼頗自負,熊氏亦承認不及,然依我所見,呂氏之佛學縱然精純,唯祇能墨守,熊氏雖不及,卻勇於創新,墨守易,創新難,呂雖責熊謂學佛則與佛異,學師又與師不同,雖然屬實,但如胸無點墨,何能懷疑,有懷疑方能求進步耳。

《新論》一書所要表明者,厥為本體論,熊氏從佛教空有二宗尋出其漏洞而歸宗於儒家大易,其實佛家不言本體,但說緣起。(佛有十四無記之說)

再者,熊氏指出唯識家立種子為現眾之因,且立法爾本有種,此法爾種既是現界根原,如何又別立真如,並以之為現界之實體?如此變成二種本體論,實不應理。

三者般若之寂靜是沈空滯寂,缺乏儒家生生不息之性德,何以說般若寂靜是沈空滯寂?因空宗將涅槃亦視為空,視為如幻,此雖意在破執,而終有趨入空見之嫌。

四者指出印度佛教祇是離用言體,因彼等只許於體上說名無為,斷不許說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始符儒家生生不息之作用)

五者,真如雖非有相,但實不空,豈可云非有性,且如燄如夢。

六者,有宗之錯在於緣起之表詮,以及執依他起之有法相。(按;空宗以遮詮空立說,於《中觀論》可見,表詮則自立理論,易為對方所破,空宗不許。)

七者,有宗之識為各各獨立之分子,故種子(為識之因)遂為無數量,輕意菩薩意業論云: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

八,種子與現行不為一體,而是二界。(違反體用不二之說)

九,有宗將空宗之緣起論變成構造論。(緣起是遮詮,構造是表詮)

十,有宗立義之謬,在於混習氣為功能。蓋功能為渾一之全體,不待新生,習氣則為新生勢力,是為新薰,二者不宜混同。

以上祇是臚列其犖犖大者,熊氏之說當否,留給後賢去證明,此不俱論。(附新論一書,筆者但粗略翻閱一過,當有不少遺珠,雖云憾事,但筆者並非佛學專家,亦不必如出家人之為捍衛佛教而精讀細批,讀者諒之)

熊氏之學術思想,有關於孔門求仁之學者,大概有三,一為體用不二,二為本心呈露,三為天人合一。

茲略述如下:

一、 體用不二:

此乃熊氏從孔門涉入佛教,幾經深思,乃恍然大悟,認為孔子從大易中創明體用不二,遂駁斥唯識之學,各各藏識,各成一個本體,而提出宇宙為一元實體,萬物為其生生不息之作用,但本體並非離作用而獨立存在,故說本體如大海水,而作用即如浮漚,捨浮漚則不能見海水,離萬物則不能見宇宙本體。宇宙實體為一元,卻具有翕闢二種作用,乾是闢,開發成心,坤是翕,固閉成物,此種知見乃思辨所獲,是名量智。(熊氏之翕闢援用大易,但與大易不同義)

二、 本心呈露:

本心即是孔門之仁,亦是王陽明之良知,熊氏認為仁者含有明睿之智與惻隱之情,必須於靜中體悟,得其端倪(此說原自陳白沙),是所謂默而識之也。又謂:默乃貫動靜而恒無昏擾。識乃體認仁心而不放失,亦即是說: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即為默識。

其實默識法是返求內部,體認?然恒有主在,惻然時有感來,有感而無繫,有主而不違,此即是仁心。本心呈露是冥契而入,非體用不二之憑思辨可獲,故云性智。

三、 天人合一:

本心呈露係由靜中體認所得,此天人合一卻須於事上磨鍊而達,儒家謂省察克治,存養本心是也,不為小己之私所錮蔽,而達到萬物一體,此亦即孔門安土敦仁之學,常保持此心,不令放失,則火候成熟時,謂之天人合一,此功原在悟後起修,存養而得。

以上三個步驟,程序分明,但舉世能達到者,亦寥晨星,熊氏自述未習靜坐,殊為可惜,終其一生亦祇是「知及之而仁不能守之」爾,讀之令人扼腕。

熊氏自謂發見「體用不二,天人合一」之旨,與王陽明之發現良知,同稱千古一快。

最後須指出者,熊氏其實未能深入道家學海,且個人主觀意識極強,故於道家之學提出許多似是而非之見解,蓋老氏之無為自然豈同熊氏之虛無斷滅?莊生之渾沌罔象豈如熊氏之迷闇反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