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讀經示要》要義

壺瓢道人撰2004年4月
洪秀英編校

天命   即是自性,天是無聲無臭,命是流行義。
天命亦是萬物之本性。
沖寂之至名曰天,流行不已名曰命。

本心   是動而恒寂,於虛靈而識其寂然不擾之真,方是證見本心。
即是內在固有之權度,明德亦即指自己本心。
即萬化之實體,以其無聲無臭,沖寂之至名曰天。以其流行不已名曰命,以其為萬物所由之而成名曰道,以其為吾人可以生之理名曰性。

易簡之理 乃實體或本心之異名,以其生生不容已名曰仁。
以其照體獨立名曰知,以其涵備萬德名曰明德。本心者,以其主宰乎身名曰心,以其獨然備諸眾理則又名曰理,理者本體之謂,亦謂之道。

理    即吾人與宇宙萬有共有之真實本源。

性    乃證知我之真性,即宇宙真實本體。

命    即返復其本體,使吾人之生命與宇宙大生命為一,係由盡性之功不懈而至。

本來面目 即本心,不處有無,唯默然內識而已。
洞然無相,故不可言有,?然明覺,故不可言無,故不屬有無,即本體之相也。

良知   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

率性   率性之率祇是操存,亦即是保任本心不使放失。
保任即是勿放失之謂。
率性之率固是功夫,然功夫即是本體,故謂之道。

保任   保者保持,任者任持,即勿放失之謂,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乃至一切格物窮理時,祗任虛明之心,契應乎真,不以偏見,意見,而興謬解。

反己   即是躬行實踐之謂,即保任此心不令放失。

察識   依見本心,照察憧擾之私,不隨他去。因本心之明,於私欲萌時能反省,勿隨順之。

存養   常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習心   即道書所言人心,禪家所謂識,皆屬後起,非本心。

本體呈露 即私欲克除盡淨之謂(而無障蔽)是謂反己。
本體必待修養而始顯,修養功夫只是去私。

盡心   盡心者,真宰常昭,諸惑永伏也(大用流行即本心呈現)

覿體承當 反己而識得自我與天地萬物同源,即以小我直證本體(即破參)更不許私欲障此本體,則本體昭然於中,此中真我,即天地萬物之真宰(即透重關)
反己者,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上達於天德(即性體)

見性   即性真流行,為我一身之主宰,便名本心,本心之自明自了即是見性。
見性則無羨欲之累,無紛馳之惑,無掛礙,無恐怖,至樂備於己。
吾人之精神即天地之精神,本非有二,眾人不能同於天地者,私欲障之身。
聖人常存敬畏之心,私欲不得萌,便與天地為一,見性之學,見到宇宙本吾一體。
見性則亡形骸也。

體道   人能體道,則徹悟天地為自性所現,是官天地也,萬物皆備於我,是府萬物也。

天理   執中者,存天理也,天理主乎身,名曰本心,其發於日用云為之際,或感物而動者,莫非欲也,然動而不亂,發而有則,此欲即是天理之發,不可謂之為人欲。天理人欲本為一也。
人欲非離天理,而別有所本,去人欲者去迷妄也。
存天理者,存養本心而無放失也。
眾人不能上下與天地同流者,私欲障之而已。
我與宇宙有相礙不通者,祇為有私欲也。

誠意   祗是毋自欺而非在好惡上用功夫。
毋自欺功夫還須發明心體,始做得,故先提致知誠意之功,須識得心體,方有把握。
誠者真實義,謂保任功夫,真切不懈也。
誠意功夫祗在毋自欺,毋自欺祗在慎獨。
獨者私欲初萌時,隱微中有一點微明,不甘隨順私欲而去,此之謂獨,即是意。
慎獨者敬慎於幽獨之地,幽獨之地,真意存焉,意之本體即已呈現,即主宰常在,若有私欲潛伏思逞,祇要主宰不失,便能照察。
誠字即作功夫解。由本心起意,其中夾有私欲,順之則為自欺。

致知   即反己自識,識其本體,再加涵養擴充,反己即躬行實踐。

格物   即良知之發用。

默識思誠 知其在己之謂默識,盡其在己之謂思誠,實其在己之謂據德。
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無在非天理流行,私欲不得間之,是為思誠。